行业垄断是指限定他人购买其自己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经营者的商品(包括服务)的行为。其情形有多种多样:
行业垄断者可以限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或者购买其自己的商品。
行业垄断者可以通过检验商品质量、性能等方式,或者拒绝、拖延提供服务、滥用收费等手段,阻碍他人购买、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商品。
一些行业垄断者与行政机关或公用企业等相互串通,借助他人的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
行业垄断者可以利用交叉补贴等手段排挤其他经营者,破坏公平竞争。
行业垄断对社会发展是有害的,它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市场效率。
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在保护的利益对象、排斥竞争的对象以及实施者等方面存在以下区别:
行业垄断保护的是特定行业或部门的利益,而地区垄断保护的是特定地区的利益。
行业垄断排斥的是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的竞争,包括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地区垄断排斥的是不同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行业垄断的实施者主要是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而地区垄断的实施者主要是政府。
为了完善反垄断基本原则,以下方法可以被采用:
国家应在除军事与国家安全等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之外的所有生产与服务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使行政垄断在竞争中消除。这样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管理、技术、质量与效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
制定法律与法规来约束行业与部门的经营体制、决策、采购、服务、定价及内部分配等各种经营行为,并便于监管。通过税收等手段解决垄断特权所产生的非风险性和非付出性的企业收益和个人收入。成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与独立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负责根据权威的社会情民意调查机构和新闻媒体所反映的现象确定立案调查和处理违规垄断行为。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所反映的有关垄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并接受社会监督。其中,规范行为是重点,组织建设是关键,循序渐进是策略,公平监督是途径。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摘要]是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主体制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反垄断法的内容和特点。本文试图从经营者、特定职业者和特定职业者组织体、行业协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几个方面来对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进行具体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探讨反垄断法在对这些可能限制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