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的定义及范围界定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利用自身优势或相互联合对某种或某几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额利润。反垄断法主要规制非法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过度集中。垄断行为的判定标准是垄断者追求最大生产者剩余的同时剥夺消费者剩余,导致社会总福利减少,以及垄断者易组成公共压力团,增加政府寻租空间。为了规制垄断行为,法律上采用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两种认定标准。
本身违法原则最早源于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早期的法官们在裁决反托*斯案件时,只要被告行为违法就不进行合理性分析。然而,《谢尔曼法》在执行中遇到困难,合理性原则因此应运而生。经过一系列判例,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共同沿用至今。
本身违法原则注重垄断者的主观意图,只要行为有造成垄断效果的意图,不论垄断效果如何,都被认定为违法。合理性原则则是根据一项行为产生后的市场状态与没有此行为的对比来界定垄断行为是否存在。二者的着重点不同,本身违法原则是从禁止垄断的角度出发,而合理性原则是以保护规模经济为目的。此外,本身违法原则标准明确简便,而合理性原则处理案件宽松灵活但司法费用高。
微-软反垄断案中,微-软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捆绑销售浏览器软件的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需要进一步证明。由于合理性原则的不确定性,法庭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处理此案。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具体运用中的界限模糊,二者并没有绝对谨守各自的规范领域。本身违法原则在事实陈述上被合理性原则所包含,成为其一个前置程序。竞争与垄断的二重性以及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共性使二者在处理垄断案件时需要采取更为折中的方式。
综合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事实陈述上的优点,以一种相对全面的方式来提供事实并进行评判,将使依本身违法原则认定的案件更加灵活,减少对正常经济行为的限制。在以合理性原则认定案件时,能提高案件解决效率,使垄断行为的认定更加合理。
国际公司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税收筹划。国际公司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垄断性企业组织。它们利用现代交通运输和电讯设备,实现国际化生产和销售,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国际公司也会通过调整内部交易价格等方式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及其适用范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特殊行业的经营者责任,以及禁止的价格垄断协议等。同时强调了行业协会不得从事排除、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并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摘
行政性垄断的定义和特征。行政性垄断是一种经济垄断,主要特点是行政权力超出范围并用于市场关系中,实施者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政垄断通过行政手段影响经济竞争活动,对竞争过程和结果产生扭曲和破坏。其特征还包括人为设置市场壁垒、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诱发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