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的定义及范围界定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利用自身优势或相互联合对某种或某几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额利润。反垄断法主要规制非法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过度集中。垄断行为的判定标准是垄断者追求最大生产者剩余的同时剥夺消费者剩余,导致社会总福利减少,以及垄断者易组成公共压力团,增加政府寻租空间。为了规制垄断行为,法律上采用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两种认定标准。
本身违法原则最早源于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早期的法官们在裁决反托*斯案件时,只要被告行为违法就不进行合理性分析。然而,《谢尔曼法》在执行中遇到困难,合理性原则因此应运而生。经过一系列判例,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共同沿用至今。
本身违法原则注重垄断者的主观意图,只要行为有造成垄断效果的意图,不论垄断效果如何,都被认定为违法。合理性原则则是根据一项行为产生后的市场状态与没有此行为的对比来界定垄断行为是否存在。二者的着重点不同,本身违法原则是从禁止垄断的角度出发,而合理性原则是以保护规模经济为目的。此外,本身违法原则标准明确简便,而合理性原则处理案件宽松灵活但司法费用高。
微-软反垄断案中,微-软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捆绑销售浏览器软件的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需要进一步证明。由于合理性原则的不确定性,法庭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处理此案。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具体运用中的界限模糊,二者并没有绝对谨守各自的规范领域。本身违法原则在事实陈述上被合理性原则所包含,成为其一个前置程序。竞争与垄断的二重性以及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共性使二者在处理垄断案件时需要采取更为折中的方式。
综合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事实陈述上的优点,以一种相对全面的方式来提供事实并进行评判,将使依本身违法原则认定的案件更加灵活,减少对正常经济行为的限制。在以合理性原则认定案件时,能提高案件解决效率,使垄断行为的认定更加合理。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厂商数量众多、互不依存、产品存在差异、进出市场容易以及可以形成产品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产品差异使得厂商之间存在竞争可能性。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可以形成多个产品集团,这些团体内部产品差异较小
特别提款权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外汇管理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提款权是外汇的一种形式,受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政府对外汇资产的管制措施包括行政管制和数量管制,如政府垄断外汇买卖、监管私有外汇资产、管制进口外汇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外汇的其他形式及外汇管理的
行政垄断行为的界定问题,指出在立法中并没有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学者对此存在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认定。文章还指出不当行政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认定问题,适合通过行政复议和其他软监督来实现约束和纠正。真正的民主内部监督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存在的垄断行为,包括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话语权、控制经销商最低售价、强制搭售滞销车型以及零部件垄断等。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