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者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的规定,垄断行为一般包括三种经济垄断,即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此外,《反垄断法》第8条还对行政垄断进行了规定。
垄断行为的豁免是指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规则,即对本来应当适用反垄断法规定的行为,基于特定原因而被排除适用。除外规则包括例外和豁免两种情况。例外情况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特殊性而被视为反垄断法的例外,不适用反垄断法的规定。而豁免情况是指虽然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但基于特殊政策原因,被豁免不受反垄断法的规制。
除外规则的实质是允许某些垄断行为合法存在。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这些被允许合法存在的垄断行为是无害且有益的,如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垄断行为。除外规则体现了经济分析中的垄断利弊观。
以垄断协议为例,是否禁止还是豁免,反映了特定国家一定阶段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取向。将这种取向通过法律条文确定下来,需要处理政策灵活性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是否对垄断协议进行豁免的决定需要考虑垄断协议对竞争秩序的损害与在经济政策方面带来的好处。如果好处大于弊端,即行为利大于弊,则可以对垄断协议进行豁免。
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了垄断协议豁免的条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获得豁免。然而,针对在外贸合作中为保障正当利益而形成的垄断协议,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考虑限制竞争的效果和消费者分享效果,即可豁免。这种豁免仅在中国法律上有效,如果我国经营者在出口贸易中达成固定价格等垄断协议,进口国可能会以该行为对其本国市场造成影响而对我国经营者提起诉讼。这种列举式、条件化的豁免标准,在实体法设计层面是合理的,但在实施确定性方面,还需要积累经验,以便在具体案例中合理协调产业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关系。
新三板的做市转让制度。该制度以做市商为中介,通过提供双向报价实现证券交易。公司采用此制度需满足特定条件,如至少两家做市商同意提供报价服务且持有一定库存股票。做市转让采用集中路由、集中成交模式,并遵循价格和时间优先原则。做市商在特定情况下可豁免双向报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