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是认定滥用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滥用行为的主体要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必须实施支配地位滥用的行为,这是滥用行为的客观方面。如果企业以合法竞争的方式或依法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些行为不仅不违法,而且受到法律保护。只有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的市场行为限制了有效的自由竞争,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反垄断法才会对其进行禁止和规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的市场行为破坏了自由的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市场行为即被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这是滥用行为的客体要件。因此,滥用行为的客体包括自由的竞争秩序、其他竞争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该类企业的市场行为没有对上述客体造成任何损害后果,那么该类企业的市场行为就不能被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也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禁止和规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其支配地位的优势,在与交易相对人进行市场交易时,出于限制、阻止、遏制竞争的目的,故意采取低价倾销、搭售以及附加不合理条件、诋毁竞争对手等手段,以排挤竞争者出该相关市场并实现高额利润的愿望。这是滥用地位滥用行为的主观要件。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件,该类企业的行为才能构成支配地位滥用行为。
反垄断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程序。首先介绍了调查的启动,包括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私人主体都有权启动调查,并对举报的保密措施进行了说明。接着详述了调查过程中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场所检查、询问有关人员、查阅复制资料、查扣证据和查询经营者账
家庭暴力是否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家庭暴力行为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受害者以及不同伤害程度下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后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转让营业等,以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违法经营者还可能面临罚款。文章还介绍了垄断竞争的产生原因,包括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制度试点的持
中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关于缺陷产品的规定,明确了缺陷产品的定义及造成人身损害的侵权责任。受害者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废补助等。同时,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了诉讼时效和请求权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