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是认定滥用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滥用行为的主体要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必须实施支配地位滥用的行为,这是滥用行为的客观方面。如果企业以合法竞争的方式或依法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些行为不仅不违法,而且受到法律保护。只有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的市场行为限制了有效的自由竞争,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反垄断法才会对其进行禁止和规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的市场行为破坏了自由的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市场行为即被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这是滥用行为的客体要件。因此,滥用行为的客体包括自由的竞争秩序、其他竞争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该类企业的市场行为没有对上述客体造成任何损害后果,那么该类企业的市场行为就不能被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也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禁止和规制。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其支配地位的优势,在与交易相对人进行市场交易时,出于限制、阻止、遏制竞争的目的,故意采取低价倾销、搭售以及附加不合理条件、诋毁竞争对手等手段,以排挤竞争者出该相关市场并实现高额利润的愿望。这是滥用地位滥用行为的主观要件。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件,该类企业的行为才能构成支配地位滥用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厂商数量众多、互不依存、产品存在差异、进出市场容易以及可以形成产品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产品差异使得厂商之间存在竞争可能性。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可以形成多个产品集团,这些团体内部产品差异较小
行政垄断行为的界定问题,指出在立法中并没有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学者对此存在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认定。文章还指出不当行政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认定问题,适合通过行政复议和其他软监督来实现约束和纠正。真正的民主内部监督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存在的垄断行为,包括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话语权、控制经销商最低售价、强制搭售滞销车型以及零部件垄断等。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权益。
垄断市场价格是否违法的问题。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横向垄断和纵向垄断都被禁止,包括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生产或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等行为。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的垄断协议也被禁止,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等行为。总的来说,垄断市场价格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