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罪商品认定主要是以不正当手段欺骗引导参与者购买商品。因此,传销罪商品认定是司法定罪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传销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以对于传销商品的认定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中也有不断变换,不断更新,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完善法律体系。
《意见》第3条明确了刑法第224条之一规定的“骗取财物”的认定问题,即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采取编造、歪曲国家政策,虚构、夸大经营、投资、服务项目及盈利前景,掩饰计酬、返利真实来源或者其他欺诈手段,实施刑法第224条之一规定的行为,从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缴纳的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的费用中非法获利的,应当认定为骗取财物。参与传销活动人员是否认为被骗,不影响骗取财物的认定。
根据刑法的规定,“骗取财物”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要件之一,这也是传销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传销活动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骗取财物。实践中有意见认为“骗取财物”的认定需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且需要参与传销活动人员承认被骗或者报案。经研究认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不能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等同于侵犯财产犯罪。
“骗取财物”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实践中应主要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方式加以认定和把握,只要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如编造、歪曲国家政策,虚构、夸大经营、投资、服务项目及盈利前景,掩饰计酬、返利真实来源等欺诈手段,实施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行为,并以“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等方式从中非法获利的,即应认定为“骗取财物”。
除了传销罪商品认定以外,由于传销活动的特殊性,参与传销活动人员既是实施传销行为的违法者,又是传销活动的受害者,有的受到蛊惑蒙蔽,被“洗脑”丧失判断力,无法认清其欺诈本质,有的虽然了解传销活动的虚伪性、欺骗性,但沉湎于快速发财的梦幻中自愿参加,并不承认被骗。因此,这里明确参与传销活动人员是否认为被骗,不影响骗取财物的认定。
《意见》第6条明确了相关罪名的适用问题,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同时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主要考虑是:目前,非法集资往往使用传销手法,传销活动也越来越多脱离实物,以“原始股投资”、“基金发售”、“资本运作”等形式出现,导致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相互交织。
司法实践中,不同地方对此定性处理不一,既关系到对参与人员涉案身份、行为的认定和涉案财物的处置,又影响到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的严肃性。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处断。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法律属性、目的、内容、手段以及国家在调整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旨在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调整市场构成,防止经济集中和滥用优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保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及处罚。商家夸大产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处罚,包括罚款、吊销执照等。经营者和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广告发布者若无法提供广告主的真实信息,需承担连带责任。要求商家应真实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
不正当低价销售的法律分析,指出这种行为是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以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为目的的行为。文章从主观目的、客观行为、危害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不正当低价销售对中小型企业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灾难。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主体的内容,即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守的原则和商业道德。同时介绍了该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定,包括市场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低价倾销、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和商业毁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