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规制竞争活动的指导思想。如果市场竞争不公平,将导致竞争主体之间利益的失衡,并最终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正当竞争行为之所以被认为不正当,是因为行为人非正当地占据了他人的商业机会和商业利益,导致利益获取上的不公平。因此,法律必须禁止这种行为。
世界各国对于不正当竞争的认定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概括性的界定相对模糊。虽然各国对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定有所不同,但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定义式、列举式和定义式与列举式相结合。例如,美国将所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和认定在法律上进行抽象规定,具体竞争行为的正当性由执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日本只是列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德国在法律条文中既对不正当行为作出了明确定义,又在其他条文中列举出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在中国的立法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采用的是定义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该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该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该法还对不正当竞争的具体行为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假冒注册商标、对商品作虚假表示、滥用独占地位、行政垄断、商业贿赂、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商品倾销、搭售商品、不当的有奖销售、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串通投标等行为。
理论界普遍认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人主观上应有过错;第三人受到损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要包含竞争要素。
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公平的竞争秩序和竞争者的合法竞争权益。所有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行为都可以是正当的,也可以是不正当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既要考虑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立法功能上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各种法律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不宜界定过宽。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还要考虑经营者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这种过错只能表现为故意。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于经济领域,即生产与交换关系的领域。此外,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还要看是否损害了市场秩序以及其他竞争主体的经济利益。
著作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其中,著作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未经许可使用著作权人作品的行为、行为具有违法性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包括混淆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处罚措施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侵权法律的区别。对于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根据损害程度,行为人需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包括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护公平竞争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措施包括:监督检查部门可以责令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停止违法行为,并没收其违法所得,同时处以罚款;如果行为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带来损失,还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若构成犯罪,还需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
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 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他人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