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反托拉斯法来惩治垄断性市场行为,保护经济竞争。然而,知识产权立法却赋予厂商在一定期限内对多种智力成果享有法律上的垄断权。这就导致了协调反托拉斯法和知识产权立法之间的冲突,这是美国和其他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1995年4月6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一份《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执法指导意见》,系统地说明了在执法中将采取的一般态度、分析方法和法律适用原则,以解决知识产权许可行为可能引起的反托拉斯法问题。尽管该指导意见只是执法部门的咨询性政策说明文件,不能约束当事人提起自诉,也不能约束法官审判,但它总结了执法部门和判例在这一领域的丰富经验,明确了对知识产权许可合同方面反托拉斯法违法行为的追究原则,对厂商预防违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司法实践和《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执法指导意见》的内容来看,知识产权领域中美国反托拉斯执法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鉴于其特殊性,美国并没有明确一致的结论。一些判例认为,尽管知识产权具有某些财产权的特征,但它也是一种“特权”,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的基础。因此,在反托拉斯法上,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应适用较为严格的标准。然而,也有些判例确认,知识产权人基于其权利的特殊性,在反托拉斯法上可以享受较其他财产权人更优的待遇。《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执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应适用统一的标准和法律原则,知识产权的特点只需要在具体案情和市场情况中予以考虑。
在反托拉斯法的经济分析中,市场支配力指的是厂商在较长时期中通过维持高价格或限制产量而不遭受利润或市场份额损失的能力。对于有市场支配力的厂商,反托拉斯法一般适用更严格的标准。《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执法指导意见》指出,执法机关一般不会仅仅根据厂商拥有知识产权这一事实就推定其拥有市场支配力。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上很可能存在替代技术或产品。即使某项知识产权确实使其权利主体拥有市场支配力,只要拥有市场支配力不具有维持或进行垄断的意图,一般不会违反反托拉斯法。然而,基于知识产权的市场支配力可能会对竞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知识产权人在经营和许可行为方面应更加谨慎。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现象。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消除消极后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中国于199月2日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保护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仍存在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等不正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商标侵权的赔偿办法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如果无法计算实际损失,则参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或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进行合理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三条,商标专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