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者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收取财物,也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因此,如果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提出交纳“保证金”、“制服费”、“培训费”等要求,或者要求代存、代管“从业资质证”、“资格证”,求职者有权依法拒绝。
小李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经过两轮面试后,小李收到了某科技公司发出的《通过公司面试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小李通过了科技公司的咨询顾问岗位面试。为了确保小李具备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工作,公司将对小李进行相关培训,培训费用由公司和小李各承担50%。考虑到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小李向科技公司缴纳了2万元的培训费。然而,经过5个月的培训后,科技公司没有与小李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提供工作岗位。由于错过了其他求职机会,小李只能将科技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返还2万元的培训费。
法院经审理发现,在5个月的培训期间,科技公司没有对小李进行正规、系统的课程培训,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考核。因此,法院判决科技公司应向小李返还2万元的培训费。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者时,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也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在本案中,科技公司以为小李提供入职专项培训为由,向小李收取高额培训费用,违反了法律规定,小李有权拒绝支付。另外,尽管科技公司向小李发出了《通过公司面试的通知》,但该通知仅表示小李通过了面试,并不意味着公司一定会与小李签订劳动合同或建立劳动关系。小李不能凭此认为自己已经成功获得工作机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当遇到用人单位要求交纳“保证金”、“制服费”、“培训费”等费用,或要求代存、代管“从业资质证”、“资格证”等要求时,求职者有权依法拒绝。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的考察期,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合同应与劳动合同一起签订,用人单位不得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解除权。试用期
劳动合同期满但签订的培训协议未完时,劳动者是否可以辞职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如果服务期未到期,劳动合同应延长至服务期满。如劳动者违约辞职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不影响劳动者正常的工资调整。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如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将会面临的法律后果。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需遵循试用期相关的
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产生的法律隐患和风险。包括用人单位需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员工失业损失赔偿问题、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问题、试用期不合格员工的处理、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以及单位因未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员工损失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