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合同 > 变更劳动合同 > 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时间:2024-07-21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991
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下,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情形一:劳动合同解除

1.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经双方协商一致;

2.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3.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者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情形二:劳动合同终止

1.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 用人单位依法裁减人员而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医疗补助费的享受条件和标准

劳动者在以下情况下被解除劳动合同后,除享受经济补偿外,还可以享受医疗补助费:

1.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2.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医疗补助费不低于劳动者本人6个月工资性收入的水平。

劳动合同终止后的经济补偿

当用人单位因破产、解散或被撤销等原因终止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为,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给予1个月工资性收入。

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2002年5月1日之前已经开始履行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者仍可按原规定获得经济补偿。

计算经济补偿标准中的工资收入确认

根据相关法律精神,经济补偿一般发生于用人单位因非劳动者个人过错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计算经济补偿的工资收入包括国家和本市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各类税费、股票、期权、红利等与投资相关的收益。

如果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收入难以确认,经济补偿计发基数可以由劳动合同当事人参照本市或用人单位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协商确定;如果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按本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对于“本单位工作年限,满6个月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的规定,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 劳动者进入本单位工作满6个月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其本单位工作年限。例如,本单位工作年限为7个月者,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者不予计算。

2. 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超过1年以上时间,扣除整数年后剩余时间不满6个月的,不能按1年工作年限计算;满6个月但不满1年的,可按1年计算。例如,本单位工作年限为9年零8个月的劳动者,可按10年计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 医护员工被裁员后的维权途径

    医护员工被裁员后的维权途径。文中详细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补偿要求和补偿标准。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应向被裁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如协商不一致单方面解除则构成违法解除。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确定。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裁员时的优先保留人员以及

  • 某汽车品牌大裁员,裁员是否需要支付赔偿金

    某汽车品牌大裁员的情况及裁员是否需要支付赔偿金的法律条文。依据《劳动合同法》,裁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针对能力不足的员工,无需支付补偿金。支付标准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具体标准包括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等规定。

  • 公司解散员工的赔偿问题

    公司解散员工时的赔偿问题。用人单位自行解散导致劳动关系终止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是按工作年数及平均工资确定。对于高薪员工,补偿有封顶限制,最多补偿十二个月。同时,法律对用人单位存在侵权行为时的责任进行了规定。

  • 公司解散员工补偿的法律规定
  • 试用期因怀孕被辞退的补偿标准
  • 劳动合同未签订的经济补偿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