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津贴是指,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的,以及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六级伤残,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本应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但难以安排的,分别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对其按月支付的津贴。工伤职工因工致残导致劳动能力障碍,丧失劳动就业机会,自身的行为能力被削弱,与工伤事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应享受相关的津贴赔偿。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伤残津贴的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伤残津贴的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依照法定标准计算的伤残津贴实际金额高于或等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根据伤残级别确定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一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90%
二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85%
三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80%
四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75%
对于被鉴定为五、六级伤残的工伤职工,只有在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且难以安排工作时,才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按照以下比例计算:
五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70%
六级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60%
需要注意的是,一至四级伤残的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发放,而五、六级伤残的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发放。
当伤残津贴按照法定标准计算后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时,根据发放范围的不同,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补足差额。一至四级伤残属于工伤保险基金发放范围,五、六级伤残属于用人单位发放范围。
例如,某工人杨某某在工伤事故中致残,被鉴定为四级伤残。在事故发生前,杨某某的工资为600元/月。根据法定标准,他应获得的伤残津贴为:600元/月×75%=450元/月。然而,杨某某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00元/月。因此,根据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应补足其差额,即杨某某最终可获得600元/月的伤残津贴。
需要注意的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伤残津贴的金额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等变化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具体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此,如果伤残津贴发生调整,计算办法将按照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以下是关于伤残津贴的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和存在的几种情形,以及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存在劳动关系,但不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主要存在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等情形。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否定其效力,
儿童在暑期是否可以从事短期工作的问题。明确提到童工与暑期工作的区别,强调暑期工作是短期的,通常是针对学生年龄的暑期实习。通常情况下,企业禁止使用童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文艺、体育单位,经过批准可以招聘未成年人。其他用人单位招聘未满16周岁的学徒工则视为
疫情期间企业应对职工报酬的处理方式。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需支付工作报酬;未返回岗位的职工可优先休年假并享受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未能劳动的职工,企业应发放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未签劳动合同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实际审判实践中,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管理、有报酬的劳动、业务的组成部分等条件,劳动关系仍然成立。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包括工资相关、职务身份证明、招聘记录、考勤记录等。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