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根据本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喝水、上厕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该公司的规定无疑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人格尊严构成侵犯。因此,离职职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如果解除或终止的原因需要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通常应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办理离职手续时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但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经济补偿金达成协商一致,可以按双方约定的时间支付。
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或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或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然而,劳动者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仲裁申请或起诉,否则可能承担超过仲裁时效而败诉的后果。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什么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指的是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即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这些规定实际上是为了确定一年时效期间的起始点,具体起始点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的劳动争议事项来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的规定,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计算起点有两种情况:
当然,如果在起始点之后没有先申请仲裁,而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等,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然而,劳动者应向相关部门获取相应的投诉或调解证明材料。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情况。其中,甲方可以解除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乙方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违反规章制度、失职营私舞弊等。乙方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解除合同。同时,甲方需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此外,还提到了甲方不得依据某些规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
员工离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问题。员工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书面递交辞职信。在离职后,员工必须办理工作交接,否则企业有权暂扣工资。虽然扣留档案和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但企业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离职时应谨慎处理各项工作事宜以避免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