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根据本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喝水、上厕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该公司的规定无疑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人格尊严构成侵犯。因此,离职职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如果解除或终止的原因需要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通常应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办理离职手续时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但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经济补偿金达成协商一致,可以按双方约定的时间支付。
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或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或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然而,劳动者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仲裁申请或起诉,否则可能承担超过仲裁时效而败诉的后果。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什么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指的是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即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这些规定实际上是为了确定一年时效期间的起始点,具体起始点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的劳动争议事项来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的规定,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计算起点有两种情况:
当然,如果在起始点之后没有先申请仲裁,而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等,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然而,劳动者应向相关部门获取相应的投诉或调解证明材料。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的内容。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裁员时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确定。详细列举了各种情形下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包括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解除等。对于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解除规定。劳动者可在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后解除劳动合同,或在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时立即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也可协商一致解除。对于非过错解雇和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需提前通知并支付补偿。涉及违法行为的解雇,用人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时的工资结算问题。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一次性付清工资,而时间节点不必是当天。当用人单位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工资支付优先清偿权。此外,用人单位不能随意克扣劳动者工资,只有符合规定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