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试用期 > 试用期工伤钱谁来赔

试用期工伤钱谁来赔

时间:2024-10-24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4807
劳动者遭受到人身损害时,可以申请工伤认定,认定为工伤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所以工伤认定是非常重要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应该及时申请认定,那么试用期工伤钱由什么人来赔?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试用期工伤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发生工伤,并且用人单位已购买了工伤保险,那么工伤保险将负责赔偿;如果用人单位未购买工伤保险,则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如果未参加,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责令其限期参加,并补缴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自欠缴之日起还需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将被处以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且其员工在试用期内发生工伤,用人单位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并补缴了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那么新发生的费用将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共同支付。

试用期不合格解除劳动合同的流程

约定具体录用条件

为了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雇员工,用人单位需要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约定具体的录用条件,并以书面方式签名确认。员工在签订合同时也应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如果发现条款明显违法或侵害自身权益,应及时提出异议或拒绝签署。

提供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

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在试用期内,企业应按照双方确认的录用条件对员工进行考核,以判断员工是否符合录用条件,以备发生争议时使用。

解除劳动合同需在试用期内

根据法律规定,员工必须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才能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办公厅对于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超过试用期,企业则不能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建议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届满前完成试用期考核并做出是否解雇的决定。

送达解除通知

为了确保解雇程序的规范性,用人单位应向员工发出书面解雇通知,并要求员工签收,以保留签收证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向劳动者说明解雇的理由。

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应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如果未向劳动者出具书面证明,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用人单位未出具离职证明的赔偿案例主要包括赔偿劳动者失业保险待遇损失和赔偿劳动者因缺乏离职证明而未能找到工作导致的工资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试用期工资的法律规定

    试用期工资的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小赵为例,如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需补足差额。劳动者应与用人单位协商,如协商不成可申请

  • 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的考察期,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合同应与劳动合同一起签订,用人单位不得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解除权。试用期

  • 入职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

    入职时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问题。明确提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内。试用期合同是劳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应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保护双方的权益。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

  • 甲方与乙方的成人教育脱产学习协议

    甲方与乙方关于成人教育脱产学习的合作协议。甲方为乙方提供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乙方需满足报考条件并遵守学校规定,完成学业后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甲方还设奖学金鼓励委培生努力学习,并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协议详细规定了双方的义务、费用、退学规定

  • 案件回放
  •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职工工伤医疗费用报销手续
  •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时间限制及收费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