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最长不超过两年,可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的43名职工却在事情发生4年后才去法院讨公道,结果被驳回起诉—— ??
日前,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对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43名下岗、退休职工状告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太原市社会保险中心一案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原因是43名职工超过诉讼时效。在此之前,这43名职工申请行政复议也因超过申请时效被驳回。
据了解,这43名职工于今年5月得知自己所在单位制作的“太原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核表”上的缴费基数不对,少算了工资、奖金、津贴、加班工资,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职工们认为,社保中心有社会保险费用核查和征缴的法定职责,其依据虚假的材料对原告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出核定,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保中心没有向原告发送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通知,致使原告一直被蒙在鼓里。
于是,43名职工于2005年5月30日向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行政复议,却被以提出申请的时间已超过行政复议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称,事情发生在4年前,已过诉讼时效,其不受理的行政行为有法可依。
9月5日,43名职工将此案诉至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法院认为,如果正常工作时间,因社保中心、用人单位没有及时明确告知或个人忽视而不知道自己的缴费情况情有可原的话,在下岗或退休时理应对此情况搞清楚。而目前的情况是,原告已退休4年,超过了诉讼时效,因此法院驳回原告的起诉。
有关人士指出,类似此案中43名职工这样由于对诉讼时效不了解,从而失去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机会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职工们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脑子里一定要绷紧“诉讼时效”这根弦。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小王酒后导致货款被窃,公司索赔的合法性争议。法院最终未支持公司的诉讼请求。律师指出,公司有权利要求因员工个人原因导致的经济损失赔偿,但需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企业管理也需要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并在类似情况下采取安全措施。根据员工过失程度和经济能力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