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诉讼 > 女工下班被撞伤公司拒赔 诉讼时效应如何确定

女工下班被撞伤公司拒赔 诉讼时效应如何确定

时间:2024-09-25 浏览:5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6855

职工工伤纠纷处理流程

工伤认定

在发生工伤纠纷时,工伤认定是首要事项。如果单位未主动申请工伤认定,受伤职工可以自行申请,但必须在事故发生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申请。劳动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后,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争议,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的60天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满意,必须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员工工伤案例

2005年4月22日,朱萍在南京中山北路一家餐饮娱乐公司担任收银员。公司未与她签订劳动合同,还收取了300元押金。2005年5月20日凌晨2点半,朱萍下夜班骑自行车回家时,被一名骑摩托车的人撞倒。朱萍被送往医院救治,诊断为左胸外伤、头部血肿和牙龈撕裂伤。住院期间,公司未支付朱萍19天的工资。由于朱萍头部受到严重伤害,需要进行治疗和康复,但她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继续治疗的费用,于是在2006年3月15日委托他人向鼓楼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2006年4月27日,朱萍请求公司返还押金300元以缓解生活困难,公司出具了同意返还的证明。

公司争议诉讼时效

由于公司一直拒绝进行工伤赔偿,朱萍于5月18日以书面形式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仲裁委员会开庭审理时,公司辩称朱萍只是实习生,并且根据劳动法规定,提出仲裁申请的一方必须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的6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因此,公司认为朱萍的诉讼时效已经过期。由于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满意,朱萍不久后向鼓楼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法院审理该案并支持朱萍的诉讼请求。然而,公司不服判决,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认为朱萍的诉讼时效已过,理由是朱萍未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的60天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律师观点

朱萍的援助律师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所在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在事故发生之日起的一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朱萍根据这一法律规定,在公司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期限内于2006年5月18日提出了工伤认定申请。公司的理解是朱萍应该在事故发生之日起的60天内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然而,无论是朱萍在公司担任收银员时还是事故发生之日,她都没有与公司就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甚至在2006年4月27日,朱萍和公司曾就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出具了书面证明。直到2006年5月18日,朱萍才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而公司为了逃避责任才与朱萍发生劳动关系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朱萍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至少应在2006年5月18日之后。因此,朱萍向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并未超过规定的诉讼时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认定时效问题及处理建议

    工伤认定和人身损害赔偿的时效问题以及处理建议。对于工伤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申请时效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计算,若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在结果发生后一年内申请也不属于超时。对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从受伤害之日或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超过时效的

  •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劳动争议案件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

  •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 提起劳动诉讼的条件
  • 网友提问: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差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