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和单位要求,工作时间指的是职工应当工作的时间。工作场所包括职工日常工作的地方以及领导临时指派的工作场所。事故伤害指的是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等意外。
预备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准备工作,如运输、备料、准备工具等。收尾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收尾工作,如清理、安全储存、收拾工具和衣物等。
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使某些人的不合理或违法目的未达到,这些人出于报复对该职工进行暴力伤害;二是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地震、厂区失火、车间房屋倒塌以及单位其他设施不安全等意外伤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目录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共115种。职业病必须是条例覆盖范围内用人单位的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患的。
因工外出指的是职工不在本单位的工作范围内,被领导指派到本单位以外工作,或自己到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工作。伤害是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包括事故伤害、暴力伤害和其他形式的伤害。外出既可以是在本地范围内,也可以是到外地。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伤害都属于工伤认定范围。同时,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客运轮渡、火车发生事故导致的伤害也属于工伤认定范围。发生交通事故后,需要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为非本人主要责任。
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情形。
工作时间指的是法律规定或单位要求的工作时间。工作岗位指的是职工日常工作的岗位和领导指派的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指的是在上班期间突然发生的疾病,如心脏病、脑出血、心肌梗塞等,并且直接送往医院。视同工伤的情形需要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不需要考虑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原因等要素。
职工在军队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并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在到用人单位后,原伤残的伤害部位发生变化,需要治疗或相关救治。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在从事疫病防治中被感染。
如何申请工伤认定,特别是在骨折三个月后的情况。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天内申报,否则劳动者及其工会可申请。申请时需携带劳动合同、申请书、身份证、事故情况材料等。工伤认定机关有权不受理未能提交充分资料或超过申请时效的申请。如有疑问,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诉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交通事故工伤认定条件。主要包括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视为工伤;在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也被视为工伤;军队退役伤残复发同样视为工伤。而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醉酒导致伤亡、自残或自杀等情况则不得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