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表》后,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检查。如果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场或在15个工作日内下达《工伤认定补正材料通知书》。如果决定受理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下达《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并送达用人单位、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如果决定不予受理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下达《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的诉权。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后,应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受送达人或代收人应签收后寄回。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如果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证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填写《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并送达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供证据。如果特殊情况下不能按时提供证据,用人单位应书面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延期举证的申请,是否准许延期,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决定。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供证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应制作《工伤认定决定书》,并在20个工作日内分别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受伤害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用人单位,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送达《工伤认定决定书》后,应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1—10级伤残者,由负责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工伤证》,并交由工伤保险待遇享受人保存。
工伤认定期限过后的处理方式。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独立权利,工伤职工可以进行民事赔偿请求。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无法获得赔偿时再进行民事侵权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无权确认工伤的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非法院。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层级规定以及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包括用人单位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工会组
申请工伤认定的程序。文章详细说明了申请工伤认定的流程,包括申请登记、申请时间、提交的材料、审核、受理、调查核实、行政决定和送达等环节。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等均可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文章旨在帮助申请人了解并正确完成工伤认定程序。
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中的难点,即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提出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将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程序改为行政听证程序,以便农民工能够更快地申请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