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声称,在2004年3月2日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受伤后,被告医生对其进行了三次摄片诊断。然而,当原告的丈夫于2004年6月20日前往被告处取回摄片时,被告告知原告的摄片已经丢失,并提供了书面证明。由于被告丢失了原告的摄片,导致原告重新摄片无法准确反映其真实伤情。因此,原告认为其本来应该被评定为七级伤残,但由于被告的失误,目前只被评定为两个十级伤残。原告因此要求被告赔偿两个十级伤残与七级伤残之间的差额30704.68元。
被告辩称,虽然被告医生确实在借出原告的摄片后由于保管不善而丢失了摄片,但丢失的摄片是原告于2004年3月21日摄取的,并非3月2日的摄片。被告指出,2004年3月2日的摄片已经由原告于2004年5月15日借出,并将其身份证复印件作为出借证明存放于被告处。此外,被告还辩称,被告医生丢失的摄片与原告伤残等级的评定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即使摄片没有被丢失,原告的伤残等级也不会有所改变。因此,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作出以下判决:
双方当事人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未提起上诉,本案判决生效。
伤残鉴定是指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伤残程度进行分析和鉴定的专门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将专门性问题交由法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若没有法定鉴定部门,则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进行鉴定。鉴定部门及其指定的鉴定人有权了解案件材料,并可以询问当事人和鉴定单位出具的书面鉴定结论。
案件材料是伤残鉴定的基础,除了提供案件材料外,被鉴定人在被鉴定时的伤残状态也是确定伤残等级的依据。伤残鉴定是对损伤后经治疗现在的状态进行鉴定,包括是否存在伤残、伤残器官是哪些以及对人体生存、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影响。因此,伤残鉴定具有即时性。在本案中,原告主张被告丢失了其X线摄片,导致重新摄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伤情,使其本来至少构成七级伤残的伤情只被评定为两个十级伤残,并要求被告赔偿由此造成的实际损失。然而,根据已经对原告进行的重新摄片和鉴定结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的主张无法成立。原告也未能证明被告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其他不当行为。因此,人民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申请鉴定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工伤认定决定书、诊断证明、病历材料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审核材料,组织鉴定并作出结论,伤情复杂的可延长鉴定时间。专家组根据工伤职工伤情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意见出具鉴定结论书
《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的规定。规定指出,职工发生工伤并治疗后伤情相对稳定且存在残疾或对劳动能力产生影响时,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将被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等级,从一级到十级不同程度。
伤情鉴定的程序及相关规定。鉴定流程包括委托鉴定、司法鉴定的依据和评定标准、伤残鉴定结论的处理以及异议处理。当事人需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伤残评定,依照《道路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的规定进行。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交通事故中因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的赔偿问题。根据相关法规,受害人有权获得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伤残导致的必要费用和收入损失的赔偿。对于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法院通常要求在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或鉴定结论。因此,受害人在出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