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县级以上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一审的管辖。此外,中级人民法院还管辖海关处理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作为原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明确指明被告;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起诉,并递交书面起诉状。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经过复议后,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将共同成为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
如果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时,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有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同一行政行为,则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将共同成为被告。
如果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行政行为,那么委托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发生变更,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
指定管辖的概念和实质。指定管辖是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指定下级法院管辖特殊案件。其实质是适应审判实践需要,确保案件及时正确裁判。相关规定包括《民事诉讼法》中的特殊原因无法行使管辖权和因管辖权争议的情况。行政规定中,指定管辖是上级行政机关以决定方式指定
级别管辖在民事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法院分为四个级别,各级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有所不同。基层法院管辖一般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而最高
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及规定的重要性,包括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文章还提及管辖权异议的重要性,以及地域管辖和异议处理的法律依据。目前存在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等问题,规范级别管辖成为最高法院关注的问题。
关于管辖权异议的实质审查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其解释的规定,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应主动进行案件管辖权的实质审查,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异议。如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这一审查程序旨在确保案件在合适的法院审理,维护司法公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