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送管辖是指地方人民法院在受理某一案件后,发现自身无管辖权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以确保案件的审理进行。移送管辖的实质是对案件进行移送,而非对案件管辖权进行移送。它是纠正管辖错误的一种措施。移送管辖通常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但也不排除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移送。
移送管辖适用的前提是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如果案件尚未受理,经审查后确定不属于本法院管辖的,就不存在移送管辖问题,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必须无管辖权。只有依法享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才能行使审判权,因此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无权审理案件。
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必须依法享有管辖权。这是对移送案件法院的要求,即只能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能随意移送。
除了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外,还必须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的“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和适用移送管辖。该规定意味着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作出的移送案件裁定对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接受移送案件的法院必须受理,不能以任何理由再自行移送。如果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认为自身确实无管辖权,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这样的规定既可以避免法院之间相互推诿或争夺管辖权,又可以防止诉讼拖延,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意见》的规定,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不得以行政区域变更为由将案件移送给变更后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对于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和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应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而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则由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再审。
在实践中,如果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对案件进行了实体审理,而当事人又未提出管辖权异议,可视为当事人放弃了异议权,也可不必移送管辖,由受理案件的法院继续审理。
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被驳回后,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起诉的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如果因证据不足而驳回起诉,但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时,可以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裁定驳回起诉的几种情形。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检察院移送法院开庭审理的时间规定,包括一般刑事案件的移送期限、法院开庭审理期限以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检察院应在一个月内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开庭审理案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文章还涉及人民检察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