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应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民事诉讼法第127条规定,管辖权异议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根据该规定,有权提交答辩状的当事人只有被告。然而,仅将管辖权异议的主体限定为被告是片面的,原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也应享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
原告作为诉讼的发起方,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享有上诉权。即使管辖权异议成立而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原告仍可以对此裁定提出上诉。因此,原告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不服实际上是对法院管辖的异议,只是通过上诉的方式提出。
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后来参加诉讼的原告也应享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因此,提起诉讼的原告选择受理法院的行为,未经共同原告承认,共同原告参加诉讼后,若不认可受诉法院的管辖权,应有权提出异议。
目前我国的第三人制度存在缺陷,法院有时会任意追加第三人,扩张该院管辖权。为避免第三人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牺牲品,有必要赋予第三人管辖异议权。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目的在于监督法院行使管辖权的职权行为,保证诉讼管辖制度的正常运行和程序正义的实现。因此,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应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下级法院发现自己无管辖权,可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括上级法院。移送管辖实质上是案件移交,不是管辖权移交,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受理案件、受理法院无管辖权、接受移送法院有管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韩国新湖商社与四川省欧亚经贸总公司之间的信用证欺诈纠纷案件。新湖商社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不服,提出管辖权异议。经过审理,法院认定仲裁条款无效,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裁定驳回新湖商社对本案管辖权的异议。案件涉及欺诈行为,包括新湖商社未提供货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