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对受诉法院或受移送案件的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在受诉法院或受移送案件的法院认为其对案件无管辖权时,提出不服管辖的意见或主张。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指在何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即在何种管辖规则下,一方当事人可以主张该法院无管辖权。管辖规则包括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法定管辖涉及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法定管辖是根据法律规定和法院裁定确定的管辖规则。其中,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是法定管辖的两种形式。裁定管辖是根据法院的裁定确定的管辖规则,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在实践中,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大多数情况是针对地域管辖。对此,法律和司法解释有明确的规定。根据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提出异议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函》,可以得出级别管辖也可以成为管辖权异议的客体。
对于裁定管辖是否可以成为管辖权异议的客体,目前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应针对不同情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移送管辖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依法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二是当事人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依职权审查后认为本院无管辖权,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对第一种移送管辖有权提出上诉,即赋予了当事人对此种移送管辖提异议的权利。这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对于法院依职权作出的移送管辖,由于是法院的职权行为,为维护法院的权威,有学者认为应禁止当事人提异议。然而,也有学者主张,在实践中法院移送错误的情形还是存在的,应当赋予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以纠正错误。笔者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受移送的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不属于其管辖,应当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即以指定管辖作为救济程序,因此,无须再由当事人提异议。
大多数学者认为指定管辖是法律赋予上级法院的权利,从维护上级法院权威的角度来看,不应赋予当事人管辖异议权。这样可以避免不同主体行使监督管辖权行为的交叉,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实现诉讼经济。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下级法院发现自己无管辖权,可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括上级法院。移送管辖实质上是案件移交,不是管辖权移交,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受理案件、受理法院无管辖权、接受移送法院有管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移送管辖后举证期限的规定、移送管辖的定义和实质、举证期限的定义和目的以及管辖权异议提出的条件。在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后,法院裁定生效后需重新指定举证期限。移送管辖是地方法院纠正管辖错误的措施。规定举证期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庭前争议点和规定证据。管辖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