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诉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时,如果发现该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应当受理该案件,并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果认为不属于本院管辖的话。然而,该规定与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产生了冲突。根据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所诉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院在立案时应结合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等规定来决定是否受理起诉。如果不符合条件,应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如果原告仍然坚持起诉,应根据民诉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因此,民诉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与上述条款相互冲突,破坏了其完整的逻辑链。
从司法实践来看,各地法院之间的移送管辖案件以及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使一些法院明知本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却违法受理。他们的目的是将矛盾消化在内部,或者将执行权握在自己手中,使法律天平向本地区倾斜。一旦被告方依法据理争辩,再将案件移送出去也不算错误。其次,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只要立案就可以收费,可以创收。只要被告不提出异议,就可以获得管辖权,即使因此而立错案件也是值得的,以谋取部门利益。第三,一些法院片面追求收案数量,即使案件因当事人提出异议而移送出去,他们仍然将其计入结案数,而不考虑诉讼成本和不良影响。这些心态的共同特征是明知故犯、规避侥幸,因为即使立错了案件,还可以移送,追究不到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移送"成为了不当司法行为的保护伞。
针对移送法院的立案对错与否,以及受移送法院的对错与否,有必要明确规定归责追责的原则和办法。这将有助于增强立案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杜绝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下级法院发现自己无管辖权,可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括上级法院。移送管辖实质上是案件移交,不是管辖权移交,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受理案件、受理法院无管辖权、接受移送法院有管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我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仲裁管辖移送的答辩期限及相关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管辖移送有异议的,应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后的15天内提出异议。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提出答辩状后,法院会进行审查。如果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法院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
民事诉讼中管辖权移送案件的程序。当法院发现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时,需按法定程序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移送流程包括发现、移送、受理、判断管辖权、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等步骤。确保案件被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以维护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