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指调解机构在纠纷各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斡旋,通过说服和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活动。
我国一直以来都倡导“和”的解决思想,主张和解。然而,由于我国民事立法不够完善,法律滞后的特点,导致法律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纠纷的复杂性、多变性、紧迫性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因此,注重和解、了结的调解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成为一种在处理民商事案件中具有本土特色、成本较低、社会效果较好的制胜法宝。除少数案件外,基本上所有的民商事案件都可以通过调解解决,在诉前、诉中和执行等各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调解。
我国目前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进行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解的司法文件规定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赔偿部分也可以进行调解。因此,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和当事人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类调解机构,并需要与其频繁交往:
调解协议是指在调解机构的斡旋下,参与调解的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旨在解决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必须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得强迫。
调解书是指当纠纷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调解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法律规定,依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的法律文书。调解书通常是民事强制执行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所有调解机构都有权制作调解书。
买卖合同约定的双重法院管辖权问题。当买卖合同约定两个法院的管辖权时,任何一方都有权选择管辖权,一般先提起诉讼的法院拥有管辖权。我国民事诉讼适用协议管辖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当事人书面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法律依据来自《中华人
未签订合同协议拖欠工资的处理方法。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权,仲裁时要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试用期辞职后追讨工资的方法包括与公司协商、寻求调解、申请劳动仲裁、向有关机关投诉和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时,应先申请劳动仲裁,再考虑提起诉讼。
协议管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应用。协议管辖允许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解决纠纷的管辖法院。它涉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用、性质以及协议的方式和效力。不同国家的法律对协议管辖的规定有所不同,但一些国家已在立法或司法实践中承认其有
协议管辖的定义及其相关规定。协议管辖是一种在合同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选择解决纠纷的法院的管辖方式。其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形式要求、法院选择范围、单一选择以及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