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指调解机构在纠纷各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斡旋,通过说服和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活动。
我国一直以来都倡导“和”的解决思想,主张和解。然而,由于我国民事立法不够完善,法律滞后的特点,导致法律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纠纷的复杂性、多变性、紧迫性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因此,注重和解、了结的调解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成为一种在处理民商事案件中具有本土特色、成本较低、社会效果较好的制胜法宝。除少数案件外,基本上所有的民商事案件都可以通过调解解决,在诉前、诉中和执行等各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调解。
我国目前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进行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解的司法文件规定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赔偿部分也可以进行调解。因此,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和当事人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类调解机构,并需要与其频繁交往:
调解协议是指在调解机构的斡旋下,参与调解的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旨在解决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必须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得强迫。
调解书是指当纠纷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调解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法律规定,依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的法律文书。调解书通常是民事强制执行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所有调解机构都有权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若双方签收时间不一致,以最后一方签收时间为生效时间。对于离婚调解书,未领取或拒收均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法院可另行制作民事调解书或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条件,包括合同案件的限定、法院选择范围的限定、书面合同的要求、单一选择的要求以及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案件仅限于合同案件,选择法院范围需符合规定,且必须以书面合同形式选择管辖,同时进行确定的、单一的选择,不得违反级
婚姻关系是否可以司法调解的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离婚案件属于民事案件范畴,法院在审理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遵循当事人自愿、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原则,并可以由一名审判员或合议庭主持。调解协议在达成后,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并具
协议管辖的定义、法律依据以及适用范围。协议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协议方式选择解决纠纷的管辖法院,适用于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法律依据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4条,当事人可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