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相互质证。管辖权的确定也是一种程序性证据,只有通过当事人的辩论和证据交互,才能确保证据的真实性,从而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实体的公正性。因此,当管辖权异议的成立不明确,或当事人对管辖权异议存在争议时,受诉法院应该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审查。
根据听证情况,听证法官应在8天内作出裁定。
例如,当涉及到约定管辖的案件时,异议人提出该管辖约定是当事人伪造的;或者当涉及到以当事人经常居住地确定管辖的案件时,相对方提出对方当事人的经常居住地是虚假的。对于这类管辖纠纷,只有通过听证程序才能确定该证据的真实性,从而确定管辖。
例如,当涉及到有仲裁协议的管辖的案件时,当事人提出该仲裁协议是无效的。对于这种情况,必须通过双方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经过听证程序来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如果仲裁协议有效,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到相关机构进行仲裁;如果仲裁协议无效,法院应根据管辖的规定作出相应裁定。
例如,在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均认可以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管辖,但双方对合同履行地有争议。对于这类案件,只有通过听证程序才能确定合同履行地是甲地还是乙地,从而确定管辖。
当双方当事人要求听证时,受诉法院应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听证。
总之,管辖权异议的审查方法应以书面审查为主,辅以听证审查。具体的审查方法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在审查过程中,应注重效率和质量,既要保证程序的顺利进行,也要确保审查的公正性。
经人民法院确定参加听证的人员有义务出庭参加听证。如果异议人或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缺席,将视为自动撤回异议或申请请求。而相对方在听证过程中无正当理由缺席,不会影响法院的听证程序。
听证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和质证辩论两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管辖权异议的定义、争议及其主体和客体范围。学术界对于管辖权异议的定义存在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三种观点,即管辖权异议是当事人认为受理案件的第一审法院无管辖权的意见或主张。该制度的设立旨在监督法院行使职权,确保诉讼公正合法。对于主体和客
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期货纠纷案件的管辖确定问题。文章指出,应根据当事人选择的诉由来确定管辖,并以起诉状中在先的诉讼请求来确定具体管辖法院。同时,文章还涉及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原则,包括合同纠纷的诉讼标的金额如何确定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交办规定。
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庭审程序及其要件。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独有的程序,只要反诉请求的标的不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审理本诉的法院可受理。反诉一般应在答辩过程中提出,最迟在一审法院庭审辩论结束后提出。反诉的要件包括符合民诉法起诉的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如反诉只能向受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异议制度,其范围限于人民法院的管辖权问题,包括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异议主体可针对同级或非同级法院之间的管辖权问题提出异议。同时,本文区分了管辖异议与主管问题的不同,并解释了为何主管问题不属于管辖异议范围。导致将主管问题错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