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管辖权异议的提出主体被限定在“当事人”范围内。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第三人能否对管辖权提出异议问题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第三人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有学者认为,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当事人”既包括被告,又包括原告,并列举了原告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三种情况:一是原告误向无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待法院受理后,始知受诉法院对该案件无管辖权;二是诉讼开始后被追加的共同原告对受诉法院无管辖权;三是受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自己无管辖权,依职权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原告对法院的移送裁定有异议。
然而,笔者认为该种观点有待商榷,对《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中之“当事人”应作限制解释,即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仅限于被告,而不应包括原告。理由如下:
首先,我国民事诉讼奉行“不告不理”原则,原告对起诉的决定权在于原告自身,起诉是原告的诉讼权利。原告在起诉时常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院,甚至会故意规避法律向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法》赋予被告管辖权异议权,不仅可以使人民法院正确行使管辖权,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原被告诉讼权利的平衡。提出管辖权异议是被告专有的诉讼权利,也是被告行使辩护权的内容。如果原告也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话,则势必会造成原被告诉讼权利的失衡,有违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并相互抗衡之基本精神。
其次,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起诉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法律对原告起诉的要求,原告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原告没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则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该起诉均是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原告不能基于不合法的起诉(特别是因原告错误而诉于无管辖权的法院)而享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否则有悖于法理。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四)项和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和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的职责,这也足以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管辖权、维护原告的诉讼权利,原告没有再提管辖权异议的必要。
最后,受诉人民法院依职权将案件移送的情况下,当事人对该移送裁定无上诉权,且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移送来的案件,原告对移送裁定提出异议已毫无意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第二句规定:“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人民法院无权对移送来的案件再次移送,也不能基于原告提出的管辖权异议而再次将案件移送,否则会给原告规避管辖法院、法院推脱案件留下可乘之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管辖权异议的处理方式。当事人对法院管辖权有异议应在答辩状期间提出,法院审查后做出移送或驳回裁定。如当事人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则视为受诉法院有管辖权。对于案件处理方式,法院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督促程序、调解、简易程序或普
管辖权异议的定义、争议及其主体和客体范围。学术界对于管辖权异议的定义存在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三种观点,即管辖权异议是当事人认为受理案件的第一审法院无管辖权的意见或主张。该制度的设立旨在监督法院行使职权,确保诉讼公正合法。对于主体和客
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期货纠纷案件的管辖确定问题。文章指出,应根据当事人选择的诉由来确定管辖,并以起诉状中在先的诉讼请求来确定具体管辖法院。同时,文章还涉及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原则,包括合同纠纷的诉讼标的金额如何确定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交办规定。
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的条件。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需满足以下条件:异议由当事人提出,通常由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且只能在第一审中提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提出管辖权异议。规定此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防止案件被不适当地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