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13至18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的简易程序的规定大体是: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下列交通事故可以采用简易程序处理:
1、具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情形(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在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有争议不即行撤离现场或者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后,经协商未达成协议的;
2、受伤人员认为伤情轻微,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但对赔偿有争议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1、2款的规定,只要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不论是否是轻微伤,都不能由当事人自行解决,必须报警,但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13条的规定,造成人员轻微伤,并且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的,可以由当事人自行解决,不需要报警。如果对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由公安机关按一般程序处理。如果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只是对赔偿有争议的,适用简易程序处理。
(二)简易程序的处理程序
1、在事故现场的处理程序:
对具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2款、第3款规定的情形的交通事故,当事人不撤离现场的,交通警察应当记录交通事故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驾驶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牌号、保险凭证号、事故形态、碰撞部位等,由当事人签名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对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并根据当事人的过错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序,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场制作简易程序处理事故认定书。
2、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后,协商赔偿未达成一致意见报警的简易处理程序:
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后,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一致意见报警的,应当向交通警察提供有各方当事人签名的协议书或者交通事故相关文字记录材料。交通警察予以记录,由当事人签名,并根据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制作简易程序处理事故认定书。
《行政处罚法》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程序、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罚款收缴制度,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对于边远地区的罚款收缴困难也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提及法院在判决前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在查明事实的
我国诉讼离婚所需时间的法律规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离婚诉讼所需时间,但普通程序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可延长;简易程序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同时,对于简单民事案件,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一审终审。
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所需满足的条件,包括违法事实确凿、具备明确的法定依据以及处罚较为轻微。同时,也提及了《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被告确定的相关规定,如复议机关的处理方式、委托组织的行为和行政机关撤销等情况下的被告确定。
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时效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保留时间有所不同。同时,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生效时间、内容、罚没款的收缴及救济途径等也做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