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与法律角度来讲,申请再审不影响执行程序。再审程序属于“非常程序”,是法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决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非常途径。尽管再审程序是在极端例外的情况下来修正“不完善的程序正义”,但结果终归是有关案件的判决被法院推翻,已经结束的程序又反复了一次,程序的安定性和经过诉讼程序所确定的既判力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再审程序具有“反程序性”,即对司法终局性的怀疑。再审程序要与诉讼效益原则协调,避免司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损耗。
再审程序是一种非常途径,只能用于例外情况的救济。它具有“反程序”的特性,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进行推翻和修正,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和司法终局性。再审程序的启动必须慎之又慎,要在同一案件上重复投入司法资源。
再审程序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诉讼效益原则相悖。司法资源有限,投入到再审中的资源越多,正常审级的审判质量就会降低,导致再审更多的启动,损耗司法资源,降低司法的效率和效益。然而,从公正的角度看,再审程序是为了消除一审、普通上诉审中的错误因素和裁判者的过错因素,为公正付出的代价。因此,再审程序的发动必须限制,再审程序本身的设计必须合理而高效,体现“有限性”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法院审查行为保全申请的考虑因素,包括申请保全的财产是否与案件有关以及是否提供担保等。文章还阐述了财产保全措施不仅适用于诉前和诉中,同样适用于执行程序,包括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和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的执行。认为将诉讼只理解为“审理”是片面的,诉讼应包括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关于再审申请次数限制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存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向上一级或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再审申请次数有限制。具体限制包括被驳回后的再次申请、经过再审判决的案件再次申请以及检察院作出不予建议或抗诉后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