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前转让票据行为的效力
时间:2024-02-01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公示催告是指在票据等有价证券丧失的场合,由法院依申请人的申请,向未知的利害关系人发出公告,告知其如果未在一定期间申报权利、提出证券,则法院会通过判决的形式宣告其无效。那么,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前转让票据行为的效力是怎样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前转让票据行为的效力
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在公示催告期间的效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是无效的。即使票据进行了连续的背书,持票人也不能因为善意取得而获得票据权利。至于在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作出前,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是否有效,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然而,最高法《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四条对于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作出前的票据质押和贴现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该规定规定了在公示催告期间,以公示催告的票据质押和贴现所导致的持票人主张票据权利的情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然而,一旦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以后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那么在这之前取得该票据的情况除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最高法的解释,公示催告届满除权判决作出前的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是有效的。
公告期间的确定
公示催告程序是一种特殊的程序,用于宣告票据无效,当法院作出除权判决后,该判决即具有法律效力。银行根据除权判决支付票款后,票据法律关系自行终止。虽然持票人可以以票据侵权为由要求恶意申请公示催告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由于公告时间问题,利害关系人往往无法及时申报权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后,应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三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的期间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决定,但不得少于六十日。尽管该条规定没有明确公告期间的具体长度,但法院通常为了缩短结案时间而采用六十日的公告期间。然而,一旦公告期满,而票据尚未到期日或提示付款日,往往会导致票据持有人无法及时申报权利,进而法院会因为无人申报而作出除权判决,宣告票据无效。此时,票据持有人只能通过另行诉讼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了避免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建议在不少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十日的前提下,将公示催告案件的公告期间延长至票据到期日或提示付款日后十五日。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利害关系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所持票据的情况并及时申报权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又可以防止当事人通过恶意申请公示催告来损害正当持票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减少票据纠纷的发生。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示催告程序法定审理期限
公示催告程序的法定审理期限,包括公示催告的条件、申请程序、公告程序、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申报以及除权判决的请求。文章详细阐述了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程序,为失票人恢复票据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流程。
-
对于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后,可追究伪报人的法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票据抗辩的范围和种类,包括基于票据本身存在的事由产生的对物的抗辩和因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票据权利人之间关系产生的对人的抗辩。
-
公示催告期间有人申报权利后,失票人权利如何救济
公示催告期间有人申报权利后,失票人权利如何救济的问题。公示催告程序包括申请、受理、通知停止支付、公示催告、申报权利、判决等环节。如果申报期间内有人申报权利,法院将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并允许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如果无人申报权利,法院将作出宣告票据无
-
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
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及其资格条件。失票人作为票据权利的最后持票人可申请公示催告,但发票人在特定情况下亦可申请。申请原因限于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利害关系人处于不明状态是申请公示催告的前提。申请人应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法院提出公示催告申请,以便审理和寻找票
-
法释[2000]32号:人民法院审理票据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
-
凭证挂失的定义和意义
-
人民法院公示催告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