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将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为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证据必须在法庭上进行出示和质证。这样可以避免认定事实时出现偏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判人员可能考虑到证人不愿意公开作证,而选择不出示证据,或者虽然出示证据但不提供证据来源和证人姓名。这样做使得双方当事人无法对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对正确认定案件事实不利。因此,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纠正。
证据的出示和质证是人民法院审查核实证据的最重要和基本方式。对于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该证据的证明效力。然而,如果一方当事人对证据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进一步审查和核实该证据,不能将有异议的、未经核实的证据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证据,虽然应当在法庭上出示,但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证据的出示和质证顺序如下:
当事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证人发问,当事人也可以互相发问。审判长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询问。
对于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和质证。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由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宣读。如果因客观原因无法宣读,可以由审判人员代为宣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由审判人员宣读。
除举证责任倒置外,案件的同一事实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无法提供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该事实可以认定;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供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那么需要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继续举证。
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如果能够当即认定,应当当即认定;如果当即不能认定,可以在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如果合议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再进行认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如果一方当事人要求补充证据或申请重新鉴定、勘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补充的证据或重新进行的鉴定、勘验的结论必须再次开庭质证。
如果法庭决定再次开庭,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当对本次开庭情况进行小结,指出已经确认的证据,并指明下次开庭调查的重点。
在第二次开庭审理时,只对未经调查的事项进行调查和审理,对已经调查、质证并已经认定的证据不再重复审理。在法庭调查结束前,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当对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关于证据在案件中的确凿充分的要求。包括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充分性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需要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内容。同时,也阐述了在法庭审理中不需要提供证据进行证明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所有案件的判处都需要重视证据,并排除合理怀疑。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房屋拍卖的法律程序。首先,拍卖人需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并对房屋进行鉴定和估价。其次,发布拍卖公告并展示待拍房屋。再次,参与拍卖的市民需进行资格审查并缴纳保证金。然后,市民参与竞拍,成交后签署确认书并办理房屋权属转移手续。整个过程需遵循我国《拍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