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将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为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证据必须在法庭上进行出示和质证。这样可以避免认定事实时出现偏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判人员可能考虑到证人不愿意公开作证,而选择不出示证据,或者虽然出示证据但不提供证据来源和证人姓名。这样做使得双方当事人无法对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对正确认定案件事实不利。因此,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纠正。
证据的出示和质证是人民法院审查核实证据的最重要和基本方式。对于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该证据的证明效力。然而,如果一方当事人对证据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进一步审查和核实该证据,不能将有异议的、未经核实的证据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证据,虽然应当在法庭上出示,但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证据的出示和质证顺序如下:
当事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证人发问,当事人也可以互相发问。审判长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询问。
对于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和质证。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由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宣读。如果因客观原因无法宣读,可以由审判人员代为宣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由审判人员宣读。
除举证责任倒置外,案件的同一事实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无法提供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该事实可以认定;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供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那么需要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继续举证。
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如果能够当即认定,应当当即认定;如果当即不能认定,可以在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如果合议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再进行认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如果一方当事人要求补充证据或申请重新鉴定、勘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补充的证据或重新进行的鉴定、勘验的结论必须再次开庭质证。
如果法庭决定再次开庭,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当对本次开庭情况进行小结,指出已经确认的证据,并指明下次开庭调查的重点。
在第二次开庭审理时,只对未经调查的事项进行调查和审理,对已经调查、质证并已经认定的证据不再重复审理。在法庭调查结束前,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当对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笔迹鉴定作为一种证据,在法庭上是可以使用的。个人进行笔迹鉴定需要在举证期前向法院提起申请,并提供鉴定的检材和对比样本。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或摇号选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行政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在法庭上必须提供能证明其主张的合法收集的证据,并进行相互质证。只有经过法庭审查确认为真实有效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