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当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有权向相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包括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根据不同情形,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措施,但这些措施的范围必须在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内。
如果法院执行企业账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考虑查封扣押被执行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料产品等财产。这些财产可以作为执行的标的物,以弥补债务的不履行。通过查封扣押财产,可以迫使被执行人履行其法律义务。
然而,如果经过查询和查封扣押后发现被执行公司确实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中止执行意味着暂时停止执行程序,等待进一步发现被执行公司可能拥有的可执行财产。一旦发现可执行财产,执行程序可以重新启动,以实现债务的履行。
需要强调的是,人民法院在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时必须依法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相关单位必须积极配合执行。此外,人民法院的措施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以确保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公司被执行期间是否可以更换法人代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在公司被执行期间进行法人代表的变更,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传唤或拘传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等接受调查询问。执行程序的发生需具备特定条件,如具备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且已发
被执行人的土地保全问题。人民法院可根据申请对可能导致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裁定保全被执行人的财产,包括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对土地进行预查封时,需考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缴纳情况和土地是否可分割等因素。此外,债的保全包括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旨在保护债务人的
合同无效的执行程序。当合同被判定为无效时,如果涉及财产内容,法院有权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如房产。但如果仅判决借款合同无效,由于没有实际可执行的财产内容,债权人无法申请强制执行。债权人应在起诉时同时要求返还借款,否则只能另行起诉。根据《民事诉讼
法人和执行董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定义、特点和职责。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承担有限民事债务。而执行董事在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设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其职权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股东根据其公司类型和出资额度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