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异议书: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异议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 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 请求事项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
2. 申请人是公民的,需提交身份证或户口本的复印件;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需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注册登记资料的复印件,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3. 如有委托代理人申请,需提交经委托人签字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代理人的权限。如果委托代理人是律师,应提供律师事务所函。
4. 如为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申请,需提交继承或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
5. 涉外、涉港澳台当事人需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提交相应的公证和认证材料。
6. 如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为外文,需附有相关机构翻译的中文译文。
1. 执行异议之诉必须在执行过程中提起,即在执行程序开始后、针对执行标的的强制执行程序终结前。
2. 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必须经过执行异议审查的前置程序,即执行法院已经作出执行异议审查的裁定。如果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3. 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必须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即要求停止执行或继续执行。案外人可同时提出确权的诉讼请求,而申请执行人不能同时提出对执行标的进行确权的诉讼请求。
4. 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必须有具体的事实和理由。
5. 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理由必须是针对执行标的的实体权利提出异议,而不是针对执行行为提出异议。
6. 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必须与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裁判无关,即执行标的物与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标的物不能是同一标的物。
7. 执行异议之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即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应当自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案外人或申请执行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已经受理,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委托执行程序及相关要求。受托法院的职责包括按照委托函执行,无权审查法律文书实体内容,遇到变更需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并告知委托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时,受托法院需函告委托法院处理。执行完毕后,受托法院应及时反馈结果。若受托法院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委托法
执行异议的相关法律规定。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行为。人民法院应按规定时间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异议人可提出复议或对裁定不服提起诉讼。提出执行异议需符合一定条件,如主体必须是案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且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