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证据 > 债权人举证责任是什么

债权人举证责任是什么

时间:2024-06-18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7627
我们知道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发生债务纠纷的例子,我们知道如果债务纠纷的双方决定诉讼解决纠纷的话,那就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那就要想尽办法证明案件的事实。那么侵权之债债权人举证责任是什么?对此,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确立借款关系和借款合同有效性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债权人有责任证明借款关系的确立以及借款合同的有效性。如果没有书面合同,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借款关系产生争议时,主张存在借款关系的一方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能够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按照民间借贷案件进行审理。

合同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根据《证据规则》第5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

在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作为债权人行使债权请求权,首先应该主张其请求权成立并已经届期,为此其应该向法院提供其权利发生并已经届期的法律事实成立的证据。由于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有先后顺序,债权人主张合同权利的发生,其应该为两个要件事实的成立负举证责任:一个是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一个是其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针对这两个要件事实的证据,原告要承担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举证责任。一般就是借款合同、借据、账簿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只要债权人提供了这两份证据,其举证责任即基本完成,其余的应该是债务人的抗辩问题。

借据作为主要证据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贷款人和借款人以合同书形式存在的民间借款合同很少存在,而借据是民间借款案件最常见的诉讼证据。借据实际上就是借款协议,既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又能够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对借据的关键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则问题。只要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即可,有些借据虽然记载内容不完整,但借款的主体和数额是明确的,基本事实能够证明即可成为诉讼证据。

债权纠纷中债权人的举证责任

针对债权人的诉请,债务人可以提出多种抗辩,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债务人针对债权人提供证据的合法性和客观性提出抗辩,此时债务人应当提供针对债权人所提交的证据的反驳证据;
  2. 债务人可以主张债权人的权利受到妨害、制约或已经消灭,其应该对权利妨害、权利制约或权利消灭的法律要件负举证责任;
  3. 债务人针对债权人所主张的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提出反证,证明债权人所主张的事实并不存在。如果债务人有上述主张,债权人则可以继续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成立。如果债务人没有上述主张,则债权人不承担举证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话录音作为有效证据的法律规定

    电话录音作为视听资料证据在民事案件中的法律规定。在合法手段取得且不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电话录音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根据相关规定,合法获取的电话录音内容若与案件相关并能证明事实,法院会确认其证明力。但当事人需注意合法获取手段,并准备应对对方可能的异

  • 一、证据提交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 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原告需证明交付给被告的事实和错误原因,并承担无法证明给付错误原因的举证责任。在审理实践中,真正符合法律意义的“不当得利”案件很少,法官不应轻易引导当事人再次提起不当得利诉讼。

  • 主观性病历资料的定义和范围

    主观性病历资料的定义及范围。医务人员通过医疗过程观察、分析讨论患者的病理,产生的诊疗意见等记录资料都属于主观性病历资料。这些资料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至关重要,封存时需医患双方共同在场并确保真实性。医疗机构有责任保管封存的复印件并在争议中承担举证责任。

  •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
  • 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的含义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的原告身份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