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送达 > 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时间:2023-12-12 浏览:4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7961
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法律文书送达的规定,这和刑事诉讼是有区别的。民事诉讼中不是所有案件当事人都出席判决的,所以才有送达的规定,但由于总总原因,法律文书的送达也很困难,那么文书未及时送达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一、被告躲债逃避法律责任

许多民间借贷案件中,由于债务人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债务人选择逃避法律责任,躲避法院的传唤和法律的追责。这种逃避行为导致起诉案件无法及时送达被告。

二、拒收文书的当事人缺乏应对举措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受送达人采取各种方式拒收法律文书,躲避送达。例如,由于双方不熟悉,受送达人明明近在眼前,却擦肩而过。另外,有些当事人明明在家,却不开门,甚至报警反击。还有一些当事人在起诉前还在家,但法律文书送达时却突然失踪。对于这些躲避行为,缺乏相关的法律应对措施,导致送达工作变得困难。

三、被告公司地址不详、注册不实

在诉讼案件中,许多被告是公司,也存在许多送达困难。有些公司的工商登记地址不准确,可能是因为地址变更未及时登记或其他原因,导致法律文书无法顺利送达。还有一些公司只是临时租赁的“皮包公司”,出事后人去楼空,送达工作也无法完成。对于外地公司的被告,送达难度更大,工作人员可能会白跑一趟,大大降低了送达效率。

四、法律对下落不明界定标准不明确

法律规定,对于下落不明的当事人,可以采取公告送达方式。然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可构成下落不明的情形,需要哪些证明材料。实际上,许多案件中的当事人并非下落不明,而是故意躲避或更换联系方式,使法律文书无法送达。在当前社会维稳形势严峻、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办案人员对是否采取公告送达存在疑虑,导致案件拖延,影响了办案效率。

五、电子送达方式缺乏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电子送达”这一方式,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案件中,电子送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相关依据证明当事人是否接收到法律文书。因此,电子送达在实际工作中只处于探索阶段,无法普遍应用。

送达的方式有哪些

一、直接送达

直接送达是指法院的送达人员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直接交给受送达人、同住成年家属、代收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受送达人本人不在,可以交给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指定了代收人,可以交给代收人签收。向法人或其他组织送达时,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盖章。如果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法院可以向受送达人或诉讼代理人送达。向除受送达人以外的人送达视为直接送达。

二、留置送达

留置送达是指当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其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适用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在进行留置送达时,送达人应邀请基层组织或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作为见证人,并向见证人说明情况。见证人不愿签名或盖章的,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将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产生送达的法律后果。

三、委托送达

委托送达是指当受诉法院无法直接送达时,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委托其他法院送达受送达人的方式。委托送达应在进行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只能委托其他法院,不能委托其他机构或组织。委托法院应出具委托函,并附上诉讼文书、法律文书和送达回证。接受委托的法院将文书送达受送达人,视为委托法院进行了送达,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四、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是指当受诉人民法院无法直接送达时,通过邮局以挂号信的方式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邮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邮寄送达应附有送达回证。如果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五、转交送达

转交送达是指根据受送达人的情况,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交给有关机关或单位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转交送达的情况有三种:受送达人是军人时,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受送达人被监禁时,通过其所在监所或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被劳动教养时,通过其劳动教养单位转交。转交的机关或单位在收到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六、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指当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其他送达方式无法实施时,法院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的方式。公告送达实际上是一种推定送达,即公告后受送达人有可能知道公告内容,也可能不知道,但法律视为送达。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法院在案卷中应记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涉外送达的时间

    涉外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时间及相关特征。涉外民事诉讼可采用公告送达方式,自公告期满当事人未应诉起,经过一定期限,判决生效。其特点包括涉及国家主权、期间较长、适用法律的选择及需外国法院协助等。在跨国法律实施中,需特别注意处理这些特征。

  •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的法律依据和告知内容的重要性。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机关需明确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种类和幅度,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机关应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权利,避免违法处罚。

  • 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送达可以吗

    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公告送达。公告送达的,以公告中明示的生效时间,算送达时间,,公告期为60天,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行政处罚法规定了适用于各种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两项一般规则。主要权力是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依照法律规定填写行政处

  • 刑事送达期限的法律规定是如何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时间和地点,传唤当事人并通知公诉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判决宣告后,应当立即送达判决书。关于刑事判决书的

  • 公告送达后的开庭日期
  • 财产保全裁定送达原告吗
  • 交通事故起诉传票会怎么送达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