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如果被告下落不明或者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送达,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在案卷中应当明确记录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了期间的计算方式:“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时起算的期间从次时开始计算,以日、月、年计算的期间从次日开始计算。因此,公告期从登报日的次日开始计算是法律应当遵循的规定。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规定,比如“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等,其中的“五日”、“十五日”都是从次日开始计算。
其次,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期间从次日开始计算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统一计算尺度,确保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有效,从而稳定民事诉讼关系。在实践中,将期间的起算点设定为次日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方便参与诉讼的各方计算和把握民事诉讼期间,从而提高诉讼效率并增加法律实效。
再次,公告内容明确规定:“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这个60日是法律规定的期间,其中的“即视为送达”明确否定了第60日遇到节假日顺延的可能性。公告期、举证期和举证期满后的第三日构成一个连续的“期间统一体”,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单独处理,应当连续计算。但是,如果这个“期间统一体”的最后一天遇到节假日,仍然需要按照法律规定顺延,以节假日后的第一天作为期间届满日,即开庭日。
最后,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要求法律用语易懂、具体和明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以便法律受众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安排自己的法律事务,实现可预期的效果。按照第二种意见计算开庭日期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直观且便于操作。正如博登海默在《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所说:“正义具有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且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确定开庭日期的准确性涉及到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和法律的严谨性,关系到法院判决的权威和实效。我们必须让每个人民群众都能清晰地看到这张法律正义之“脸”,请法官从确定“开庭日”开始。
送达回证的必要性和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送达诉讼文书时必须附带送达回证并直接交给受送达人。当受送达人无法直接接收时,可以交给同住成年家属、法人负责人等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拒收,可以采用留置送达等方式处理。此外,还可以采用传真
法院传票的查询方式以及送达方式的相关内容。法院传票是法院特定程序及诉讼开始时发出的书面通知,可以通过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和公告送达等方式送达。传票应载明受传唤人的基本信息及传唤的事由等,受传唤人须依法签收。如有拒收情况,送
公告送达在民事诉讼中的注意事项。首先明确了公告送达适用的两种情形:当事人下落不明和使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并强调了原告在证明下落不明时需负举证责任。其次,规范了公告送达的方式,包括在公告栏、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等。最后,强调了公告送达的程序和
财产保全程序的各个要点,包括送达时间、申请程序、提供财产线索、担保、裁定、解除和赔偿等方面。人民法院在接受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申请人需自行提供明确的财产线索,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裁定一旦作出即生效,当事人需遵守,如有错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