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中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4-06-27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不同诉讼中关于中止案件审理的法定情形都是不同的,而要想具体了解中止审理的情形,那么就要区分不同的诉讼进行分析。案件有中止事由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法院中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
一、刑事诉讼法关于中止审理的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止审理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但在作出判决之前,出现了某些情况导致审判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法院决定暂时停止案件审理,待相关情形消失后再恢复审判活动。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下情况下可以中止审理:
- 自诉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 起诉后被告人逃脱,导致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 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 在审理期间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应当决定中止审理,并按照公诉案件或自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重新审理。具体情况包括:
- 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公诉案件被告人应当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 公诉案件被告人当庭翻供,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
- 事实不清或证据不充分。
- 其他依法不应当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况。
- 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导致案件无法继续审理,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二、民事诉讼法关于中止审理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情况之一,可以中止诉讼:
- 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 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
-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一旦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诉讼程序将会恢复。
三、行政诉讼法关于中止审理的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如果发现已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所确认的事实存在重大问题,可以中止诉讼,并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以下情况之一,可以中止诉讼:
- 原告死亡,需要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 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
- 案件涉及法律使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确认。
- 案件的审判需要以相关民事、刑事或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
-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一旦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诉讼程序将会恢复。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
关于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包括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区别以及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的不同
-
法院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
-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条件、效力及权利和义务。第三人的参与旨在维护自身权利,在诉讼中发表意见、提供证据。成为第三人需满足条件,如与案件有关、权益一致并经过法院允许。第三人可影响判决结果,但无权对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在参与诉讼中,
-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包括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以及程序事项。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需符合特定条件,如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需法院调取、涉及国家秘密等。当事人需提交书面申请,并在举证期限
-
刑事诉讼中可以中止审理吗
-
离婚财产分割多久就判了
-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民法人身损害赔偿的不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