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审终审制”是指在审判过程中只允许一次上诉机会,从而能够快速形成终审裁判结论。相比于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其他国家,这种制度限制了上诉权和审级次数,有利于加快诉讼活动的进行,避免拖延和积压案件,提高单位时间内审结案件的数量。长期以来,中国的刑事审判能够在数月内完成,没有出现严重的拖延现象,这主要得益于“两审终审制”的审级结构。
然而,提高诉讼效益只是刑事诉讼的一个目标。人们评价一个程序时,除了考虑其对提高效益的作用外,还要关注它对维护当事人参与权和程序公正性的影响。即使一个制度在效率和实用性上都很好,只要它导致某些人受到不公正和不人道待遇,从而导致社会法律实施的不公正,人们也会对其评价持消极态度。中国的普通救济程序虽然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益,但限制了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上诉权,减少了他们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机会。而且,这种救济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无法发挥其纠正错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普通救济程序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将首先从微观层面对其具体环节和步骤进行评论,然后再对“两审终审制”及中国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进行宏观反思。
由于二审合议庭只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并且需要改判的情况下开庭审理上诉案件,这种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常见,因此二审开庭的案件比例较低。当然,如果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二审法院会全部开庭审理这些案件,但由于抗诉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几乎都是针对无罪或罪轻判决,旨在追求更不利的裁判结果,抗诉情况并不常见,因此二审法院开庭审理的案件增加有限。各地中级以上法院二审开庭的案件比例不一。有些法院的二审开庭案件比例低于10%甚至5%,而其他法院则可以达到20%。但一般来说,中级人民法院以开庭方式审理的上诉案件不会超过全部上诉案件的30%。然而,一些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正在逐步扩大二审开庭案件的比例。例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从1998年开始,对所有上诉案件,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都采取开庭审理的方式。这意味着至少在该院受理的上诉案件中,二审合议庭以开庭方式审理的案件比例可以达到100%!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意味着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二审审判方式的规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中,即使一审法院判处多名被告人死刑,二审法院仍然不会开庭审理,而是通过秘密阅卷和单方面调查,在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之后直接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民事案件终审不服如何申请再审的问题。当事人对生效判决或裁定有异议,可向上一级法院或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如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逾期未作出裁定,当事人可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例外情况、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与证据
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之间的差异。一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再审,而二审终审则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的规定,包括适用的案件类型、审理程序和证据审查等。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两审终审制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该制度指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后即结束,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两审终审制有助于纠正错误判决、监督下级法院,并防止诉讼拖延,有助于社会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稳定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审判决存在错误时,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