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申请人某建筑公司申请执行某电气公司一案中,法院判决电气公司应付建筑公司30万元工程款,判决于1999年11月20日生效。生效后建筑公司未申请执行,而自行与电气公司达成了还款协议,约定2000年5月31日前付清。至2000年12月11日,因电气公司尚余3万元未付,建筑公司又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法官组成合议庭评议认为依照法律规定建筑公司应在判决书生效后六个月内申请执行,现申请执行已超过申请期限,遂裁定不予执行。笔者认为这种裁定与审判阶段中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起诉的裁定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事人也应当享有上诉权。涉及实体权利的执行裁定,对案外人、第三人、利害关系人而言,上诉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毕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审判程序在公正与效率的的双重价值取向上更偏重于公正的话,那么执行就更偏重于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执行裁定的上诉期应相对审判阶段的裁定上诉期更短,5日为宜,以体现出执行的特点。
从工作性质的一致性来讲,执行裁定的上诉审与审判阶段的上诉一样,应由上一级法院执行机构中行使执行裁判权的执行法官来审查为宜。根据当前执行机构改革的趋势,我国执行机构在执行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二重性的理论基础上,将以分权和制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实施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的机构,由行使执行裁判权的执行法官来审理执行裁定的上诉完全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障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执行程序中的裁定可以上诉的有:不予执行裁判文书的裁定、债务人异议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第
三人异议之诉、代位请求异议之诉的裁定、执行变更后的被执行人财产等涉及实体的裁定。对于其他裁定,一经送达,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仲裁与民事诉讼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仲裁需双方达成协议并不得再起诉,由仲裁委审理并组成仲裁庭,具有专门的仲裁规则和程序。民事诉讼则由法院审理,程序更为复杂。仲裁机构相对封闭,注重保护当事人隐私;而法院则公开审理。仲裁费用较高,但两者在特定情况下存在联系,
独任仲裁员的选定方式和合同纠纷仲裁程序的步骤。首先介绍了当事人如何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然后详细阐述了仲裁程序的申请和受理、仲裁庭的组成形式、开庭和裁决等步骤。整个仲裁程序旨在解决合同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且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公司未缴纳社保的强制执行程序。当取得仲裁裁决后,如果公司拒不执行,可按照相关步骤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人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包括仲裁裁决书等。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限根据当事人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最后根据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依法申请强
关于原告王某诉被告及第三人赔偿责任的争议。其中,关于是否应判决第三人承担责任存在分歧。作者支持第一种意见,即不应判决第三人承担责任。因为原告与第三人已经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且原告在诉讼中未要求第三人承担责任。法院应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仅在原告对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