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仲裁具有以下特征:
仲裁机构属于民间组织,其成员多为各行业的专家。由于民事纠纷与商事纠纷往往涉及专业知识领域,因而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仲裁员有利于案件的正确处理。
仲裁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这使得双方更容易接受仲裁的处理,并自觉执行裁决。
仲裁程序相对简单,不仅耗时少,而且费用低。与诉讼制度相比,仲裁对当事人更具有吸引力。
仲裁一般不实行公开审理,有利于保护当事人不愿泄露的商业秘密。
经济仲裁是一种和平解决经济纠纷的方法,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争议的事项或问题提交给公正的第三者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该第三者可以是双方选定的仲裁人(亦称公断人),或为仲裁机构。
仲裁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古罗马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仲裁制度主要用来解决国内有关债权、债务的纷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的增加,仲裁作为解决国际经济纠纷的一种手段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
大多数国家承认仲裁的法律地位,制定仲裁法,并建立了国际仲裁机构。此外,国家间也制定了国际仲裁规则,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和国际商会规则。
经济仲裁适用于以下两个领域:
涉外经济仲裁主要处理国际贸易中带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争议。我国政府在1956年设立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关仲裁委员会,负责解决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中产生的一切争议。
国内经济仲裁专门解决业主与雇佣者、承包人与发包人、专职开业医生与病人之间有劳资关系、权利、利益等的争议。
民事纠纷的四种解决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协商解决和调解解决注重当事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友好协商的情况;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适用于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介入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的情况。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
我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仲裁管辖移送的答辩期限及相关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管辖移送有异议的,应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后的15天内提出异议。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提出答辩状后,法院会进行审查。如果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法院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以及其他解决方式。在官司流程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起诉、提交起诉材料、提交书证、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用、开庭审理、判决生效等步骤。另外,还介绍了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决、和解、调解和仲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