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向仲裁机构请求保护其权利的法定期限,即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权力,即丧失提请仲裁以保护其权益的权利。仲裁分为商事仲裁和劳动仲裁两个大类。
仲裁时效分为普通仲裁时效和特殊仲裁时效。普通仲裁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然而,如果超过20年仍未行使权力,则不予保护。特殊仲裁时效是指除了普通仲裁时效以外的特定仲裁时效。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商事仲裁时效适用相关诉讼时效的规定,没有特别规定。具体适用的规定包括:
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应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同样,《民法通则》中关于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也适用于商事仲裁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在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如果权利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利,仲裁时效将中止,直到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如果权利人提出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的行为发生,将构成仲裁时效的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
此外,对于劳动仲裁,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应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债务撤诉后再起诉的相关问题。原告在债务撤诉后仍有权提起诉讼,但需注意诉讼时效,避免超过而导致胜诉权丧失。法律规定了撤诉后再起诉的受理条件,特别指出在离婚案件中若无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将不予受理。同时,法院对不同类型的起诉情形有相应处理方
盗窃罪的追诉时效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窃案件一旦立案侦查,不受追诉时效限制,但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对于不同等级的刑罚,有不同的追诉期限。特定情况下,如逃避侦查或被害人提出控告并被相关机关立案,追诉期限将不受限制。
强制拆迁的时效性问题,包括公民不服强制拆迁决定后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限制以及强制拆迁的条件。对于强制拆迁,必须以补偿决定为前提,同时满足其他条件如作出裁决并送达当事人、超过规定搬迁期限未搬迁等。被征收人需知道法律时效,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追究期限为违法行为发生或持续后的特定时间段,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