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案情来决定是否需要请律师参与劳动仲裁。
在争诉标的不大且法律关系清楚的情况下,可以不请律师,通过多请教和提问来解决问题。
如果争诉涉及较大的争议并需要进行调查,建议雇佣律师来提供帮助。
在工伤认定成功后,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自行计算工伤赔偿金额,并申请劳动仲裁进行处理。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工伤发生的费用包括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工死亡的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以及劳动能力鉴定费,这些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支付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在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如果在本企业的职工发生工伤致残致亡的情况下,不依法及时支付工伤待遇,劳动者往往因急需医疗费或解决生活问题而迫于无奈与企业协商。企业则可能趁机压低工伤待遇标准,双方由此达成和解协议。
如果劳动者在签订协议书后认为协议显失公平,可以在仲裁时效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的法定标准,依法裁决企业补足工伤工亡的待遇差额。
然而,如果企业与职工在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后,有证据证明双方均明确知悉伤残程度和法律规定标准,并且企业没有趁人之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签订的和解协议在法定标准合理范围内,应当确认其法律效力。
如果企业与职工在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后,通过人民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并达成协议,该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约束力。只有当协议符合民事合同的无效、可撤销等情形时,才能被认定为无效或撤销、变更协议条款。
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仲裁证据的证据效力规定的不明确性,并分析了仲裁制度对证据的特殊性要求。仲裁程序试图摆脱证据规则的束缚,但又受到自然公正原则的影响。自然公正原则要求仲裁员独立行使权力,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成为仲裁程序中的公认基本原则,证据规则也因此
当事人申请仲裁时的费用缴纳问题。当事人需缴纳仲裁案件受理费和仲裁案件处理费,可选择现金、银行卡或银行划账方式付费。费用标准依据争议金额而定,具体收费标准按照上海仲裁委员会的规定执行,当事人需妥善保管缴费凭证。
工伤补偿协议是否具有排除仲裁和起诉的效力。文章指出,员工私自签订的工伤补偿协议并不具有既判力和强制执行效力,也不能排除劳动者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赔偿律师费的收费标准和工伤理赔的流程。
根据现行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工伤纠纷。如果发生工伤纠纷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置作出了新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