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书是由法院出具的,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人民法院调解的性质,调解书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诉讼过程中,调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合议庭或者审判员的主持下进行的,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果,也是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审结案件的一种方式。调解书的出具能够保障法律的严肃性,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法律秩序的稳定,以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人民法院达成调解协议时,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详细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然后送达给双方当事人。一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即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笔录应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书与经过确定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旦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并签收,或者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经过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盖章后,表明诉讼程序已经结束,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已经确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例如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在六个月后,如果有新情况或新理由,可以再次提起诉讼),当事人就已经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于调解协议是基于自愿原则达成的,因此,对调解协议不得上诉。如果发现调解确有错误,只能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在调解书依法被撤销之前,双方当事人都应自动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