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是指个体通过行为或语言表达出的意图,构成意思表示的要素包括内心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
内心意思由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三个要素构成。
(1) 行为意思: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意思。
(2) 表示意思:指个体明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并通过行为表达出来。
(3) 效果意思:指个体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具体内容。
表示行为可以通过明示、推定和沉默三种方式进行。
(1) 明示:直接通过语言或行为明确表达出内心意思。
(2) 推定方式:通过行为来表明内心意思,而非直接明示。
(3) 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当事人事先约定的情况下,通过沉默来表明内心意思。
意思表示可以根据是否需要向相对人作出区分为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和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
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是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遗嘱捐助行为和抛弃动产所有权等。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是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包括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和抛弃质权等。
此外,意思表示还可以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和是否可同步受领来进行区分。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针对特定的个体,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和解除合同等。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针对不特定的个体,如自动售货机和悬赏广告等。
对话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等方式进行意思表示。
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生效分为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和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生效。
(2) 遗嘱是一种死因行为,遗嘱经法定方式制作即告成立,且在被继承人死亡时生效。
(1)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和悬赏广告,在作出时即生效。
(2)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和解除合同,需要经过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只有到达相对人时才生效。
需要注意的是,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在到达受领人时生效,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1) 若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意思表示不生效。
(2) 向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其生效分为两种情况:
A. 若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只要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即生效。
B. 除上述情形外,意思表示只有到达法定代理人时才生效。
再审申请中证据的相关问题。包括新证据的定义、提供的时限、不采纳非新证据的处理、逾期提供证据的处理、再审申请中的新证据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理由成立的情形。强调了新证据的重要性和规定,以及不同情况下证据的处理方式和后果。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对人的适用范围、对事的适用范围、对空间的适用范围以及对时间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的个人,无论其国籍、民族或种族如何。同时,文章还阐述了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哪些案件的审理、发生在哪些地方的民
商鞅的法律改革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汉文帝废除肉刑为封建刑罚制度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伦理规范更广泛融入法律规范。清末变法修律受外国法律形式影响。同时,中国古代诉讼、审判制度不断演变,平民争取法律权利斗争加速了罗马法律的形成。美国宪法关于
民间借贷案件涉及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经济犯罪时,是否适用“先刑后民”原则以及借款合同与保证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对于是否适用“先刑后民”,我们同意第一种观点,即在刑事与民事案件交叉时,应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对于借款合同与保证合同的效力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