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仲裁通知后,被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答辩或反请求。反请求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基于申请人申请仲裁的同一或有牵连的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被申请人是针对申请人提出的。
在仲裁庭组成后,与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协商开庭审理的日期,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将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时间及开庭事项。
案件一般应当进行开庭审理。但若各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根据仲裁规则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仲裁庭可以只依据书面文件进行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
开庭审理应当不公开进行。若各方当事人要求公开审理,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人不得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案外人未经仲裁庭允许不能旁听。
各方当事人应当委派代表参加开庭审理。若一方当事人未出席开庭,仲裁庭可在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并作出缺席裁决。
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请求仲裁庭主持调解;仲裁庭在征得双方同意后,也可以主动对案件进行调解。若调解成功,仲裁庭将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或双方撤案。若调解不成功,任何一方不得在其后的仲裁程序、司法程序和其他任何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仲裁庭在调解程序中发表过的、提出过的、建议过的、承认过的以及愿意接受过的或否定过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请求、答辩或反请求的依据。
仲裁裁决由多数仲裁员意见作出。若仲裁庭无法形成多数意见,则依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裁决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裁决是终局的,对对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也不得向其他机构请求变更仲裁裁决。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