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票据法 > 票据法其它知识 > 票据法条例 > 发票专用章的相关知识

发票专用章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3-09-16 浏览:3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2123
自2011年2月1日起实施的《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开具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并加盖发票专用章。下面这些发票专用章的相关知识,财务人员一定要牢记于心!

哪些联次需要盖章?

根据《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通常需要在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发票专用章。

然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具有特殊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注册登记联加盖开票单位印章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813号)规定,需要在注册登记联上加盖发票专用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新版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479号)规定,抵扣联和报税联不得加盖印章。

有不需要盖章的发票吗?

有部分发票是不需要加盖发票专用章的。例如,在上海范围试点税控收款机卷式发票,该类发票上已打印纳税人名称(即收款单位名称)、纳税识别号,为方便纳税人开具操作,该类发票开具时不加盖发票专用章。

另外,根据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的规定,由于营改增试点尚处于过渡期内,且汽车客票调整改革方案正在拟定之中,因此在汽车客票调整改革到位之前,暂不加盖发票专用章。

财政票据需要加盖发票专用章吗?

发票专用章是在税务部门备案的,用以开具发票的专用印章。发票外的其他票据不能加盖发票专用章。财政票据可以加盖本单位财务专用章或收费专用章。

代开发票需要加盖发票专用章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和规范税务机关代开普通发票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1024号)的规定,代开普通发票必须加盖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专用章,不需要加盖收款方发票专用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4〕153号)的规定,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收款方应在代开专用发票备注栏上,加盖本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注:本条是基于原发票管理办法下对于加盖印章的要求,新办法下应是加盖发票专用章〕。

所有发票上的印章都是统一规格吗?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票专用章式样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号)明确规定了发票专用章式的样式和规格,一般发票上加盖的发票章都必须是规定规格的。然而,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我们常见的出租车专用发票等套印发票专用章的发票,由于发票规格小,不适合加盖7号公告规定规格的发票专用章,可以套印样式相同但是规格缩小的发票专用章,具体的规格可以参考各地的规定。

发票盖章不清楚或盖错怎么办?

在实务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开票人在盖章时没有盖清楚,然后在旁边重新加盖一次印章;甚至有的单位属于一班人马两套牌子运营的,开票人直接盖错章,然后加盖正确的印章。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出现发票盖章不清楚或盖错的情形,建议当即作废,并重新开具发票,加盖清晰或者正确的印章。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普通支票和现金支票遗失后的处理方式

    普通支票和现金支票遗失后的处理方式。当出票人或收款人遗失支票时,需要向银行出具证明并申请挂失止付,同时根据《票据法》规定进行处理。而对于转账支票,由于银行不受理挂失止付,失票人需自行承担风险并请求收款人及银行协助防范。摘要简洁明了,概括了文章主旨和内

  • 票据补充事项超出授权范围的责任承担

    票据补充事项超出授权范围的责任承担问题,规定出票人需要对超出授权范围的补充事项承担票据责任和民事责任。同时,也阐述了票据被宣告无效后持票人的追索权问题,持票人失去票据权利后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寻求救济。持票人必须合法享有票据权利才能行使追索权。

  • 增值税发票遗失的合法处理方式

    根据国税发【2006】156号第二十八条规定,如果一般纳税人丢失了已开具的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购买方可以凭销售方提供的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需加盖发票专用章)以及销

  • 成立监理公司需要哪些资质

    (一)已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合伙企业营业执照》。(二)已经完成执业人员注册手续,相关执业人员已经取得在本企业注册的执业证书和执业印章。第二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需要印刻防伪公章,和发票专用章。

  • 承租人租赁期间的债务出租人应否承担
  • 企业印章的法律效力
  • 代开的发票是否需要加盖财务章
票据法其它知识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