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但也给债权人和债务人带来了债务纠纷的问题。当债务人无法按照既定条件偿还债务时,债务重组成为解决债务纠纷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根据协议或法院裁定做出让步的行为。
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财政部于1998年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财政部再次修订了该准则,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
新准则由总则、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共四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
根据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人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具体内容根据债务重组的方式和协议而定。
债务重组过程中,债务人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重组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