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但也给债权人和债务人带来了债务纠纷的问题。当债务人无法按照既定条件偿还债务时,债务重组成为解决债务纠纷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根据协议或法院裁定做出让步的行为。
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财政部于1998年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财政部再次修订了该准则,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
新准则由总则、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共四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
根据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人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具体内容根据债务重组的方式和协议而定。
债务重组过程中,债务人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重组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公司债务重组的多种方式,包括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债务人可以通过转让资产、将债务转换为股权以及调整债务条件等方式来重组债务。此外,债务人还可以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来共同清偿债务。
按照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是二级科目。债务重组利得记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在正常情况下债务人负有无条件清偿到期债务的义务。因此,债务重组收益属于债务人取得的应税收益,应依法计缴企业所得
与同样具有消灭债权债务关系功能的破产程序相比,困难债务重组体现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与协议的过程,法律干预程度较低,与破产程序的“法定准则”及“司法主导”两大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债务重组本身意味着债权人作出了让步,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这就更需要人们
应当按照收到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权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在该笔交易中,甲公司应当确认债务重组所得:8000-7000=1000(万元);确认的债务重组应纳税所得额占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比例为:1000÷1500×100%=67%。甲公司可以将该应纳税所得额分5年计入应纳税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