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解散和终止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混淆。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与之相冲突的法律将被废止。在《民法通则》生效前,现行《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了企业法人(包括公司)终止的原因,包括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和其他原因。而《公司法》第181条规定了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或被撤销。
关于解散、清算和终止的关系,目前的规定相对混乱。根据《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后应当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法人在终止后应进行清算,清算完成后再办理注销登记,这一程序符合法人的本质属性。
然而,《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民通意见》第59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的,应由其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此外,《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其债权债务由主管部门或清算组织负责清理。”这些规定表明,企业法人先终止,然后再进行清算。
上述法律上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不一致。对于企业法人出现终止事由后是先终止后清算还是先清算再终止的规定,法律及相关法规存在矛盾。
公司注销的含义及条件,以及进行公司注销时需要携带的材料和具体流程。公司注销包括申请注销登记、提交相关材料、解散决议、工商局申请清算备案、办理税务完税证明等步骤。只有经过合法的清算、注销程序,公司才能从法律意义上消灭,免除相关责任。
公司解散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相关规定,若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将对股东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且无法以其他方式解决时,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申请法院解散公司。法院将受理符合特定事由的解散公司诉讼,如公司持续两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