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解散和终止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混淆。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与之相冲突的法律将被废止。在《民法通则》生效前,现行《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了企业法人(包括公司)终止的原因,包括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和其他原因。而《公司法》第181条规定了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或被撤销。
关于解散、清算和终止的关系,目前的规定相对混乱。根据《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后应当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法人在终止后应进行清算,清算完成后再办理注销登记,这一程序符合法人的本质属性。
然而,《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民通意见》第59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的,应由其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此外,《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其债权债务由主管部门或清算组织负责清理。”这些规定表明,企业法人先终止,然后再进行清算。
上述法律上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不一致。对于企业法人出现终止事由后是先终止后清算还是先清算再终止的规定,法律及相关法规存在矛盾。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国企破产清算时职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国企政策性破产职工的补偿权益则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等。职工安置费用将全部拨付给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破产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则由
公司解散清算后股东不认可的处理方式。当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后,需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如股东不同意清算或公司未成立清算组,股东可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但需注意,若股东仅因公司未进行清算而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法院将不予受理。
公司债务清偿的顺序。首先清偿职工债权,包括工资、医疗等费用及养老保险等;其次是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最后是普通破产债权。如果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将按比例分配。同时,文章还涉及抵押物处理、破产财产的清算和分配、债权人领取财产的流程以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