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 > 为什么执行程序处理破产问题?

为什么执行程序处理破产问题?

时间:2024-08-05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4281

中国司法执行程序中的破产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破产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据统计,大约30%到40%的执行案件中,债务人实际上已经破产,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为什么债务人或债权人不选择破产程序,而是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问题?为什么每年进入法院的破产案件数量远远低于执行案件数量?本文旨在从事实层面和解释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推进对中国执行破产程序的认识。

事实层面的解释

在事实层面上,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诠释执行案件、执行程序和执行机构。执行法官实际上在处理破产案件,执行程序承担了破产程序的功能。破产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还影响了执行法官的讨论和执行组织形态的构建。

解释层面的分析

为什么当事人不选择破产程序,而是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破产问题?这涉及两个制度的解释。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破产进行控制,抑制了国有企业对破产的需求,从而导致当事人通过诉讼和执行方式解决问题的动机增强。其次,国家主导国有企业的破产,承担了许多破产程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事实上的“制度性补贴”。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种补贴并未惠及其他组织。此外,法院提高了当事人进入破产程序的门槛,进一步抑制了当事人对破产制度的需求。为什么当事人对执行制度有强烈需求?相比之下,中国的执行制度可以说是“供求两旺”。国家对法院执行资源的大力投入使得执行机构“兵强马壮”,具备吸引当事人的特点。执行程序进入门槛低、效率相对较高,并且许多协调和组织及制度运行的成本由法院承担。这降低了当事人使用执行程序的成本,刺激了通过执行程序解决事实上是破产问题的动机。

结论

中国司法执行程序中出现大量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现象,可以从事实层面和解释层面进行分析。执行程序承担了破产程序的功能,而执行制度的吸引力和破产制度的不受欢迎导致了当事人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破产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于完善中国的执行破产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