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执行程序处理破产问题?
时间:2024-08-05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中国司法执行程序中的破产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破产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据统计,大约30%到40%的执行案件中,债务人实际上已经破产,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为什么债务人或债权人不选择破产程序,而是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问题?为什么每年进入法院的破产案件数量远远低于执行案件数量?本文旨在从事实层面和解释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推进对中国执行破产程序的认识。
事实层面的解释
在事实层面上,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诠释执行案件、执行程序和执行机构。执行法官实际上在处理破产案件,执行程序承担了破产程序的功能。破产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还影响了执行法官的讨论和执行组织形态的构建。
解释层面的分析
为什么当事人不选择破产程序,而是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破产问题?这涉及两个制度的解释。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破产进行控制,抑制了国有企业对破产的需求,从而导致当事人通过诉讼和执行方式解决问题的动机增强。其次,国家主导国有企业的破产,承担了许多破产程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事实上的“制度性补贴”。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种补贴并未惠及其他组织。此外,法院提高了当事人进入破产程序的门槛,进一步抑制了当事人对破产制度的需求。为什么当事人对执行制度有强烈需求?相比之下,中国的执行制度可以说是“供求两旺”。国家对法院执行资源的大力投入使得执行机构“兵强马壮”,具备吸引当事人的特点。执行程序进入门槛低、效率相对较高,并且许多协调和组织及制度运行的成本由法院承担。这降低了当事人使用执行程序的成本,刺激了通过执行程序解决事实上是破产问题的动机。
结论
中国司法执行程序中出现大量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现象,可以从事实层面和解释层面进行分析。执行程序承担了破产程序的功能,而执行制度的吸引力和破产制度的不受欢迎导致了当事人选择执行程序来解决破产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于完善中国的执行破产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问题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词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意见。首先,文章提出了关于实体上的辩护意见,指出公诉机关的指控证据不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其次,从程序角度指出案件存在重大程序缺陷,包括证据不可采信和管辖违法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追诉时效的辩护意见,认为案
-
国企破产清算职工的补偿权益
国企破产清算时职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国企政策性破产职工的补偿权益则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等。职工安置费用将全部拨付给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破产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则由
-
什么是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
司法冻结账户的执行与限制
-
公司债务清偿顺序
-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后几日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