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撤销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
破产撤销权的对象是可撤销行为。对于什么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有的国家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如英国、日本,有的采用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如德国1994年修订的破产法即规定了可撤销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和具体的可撤销行为的类型。我国破产法对可撤销行为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规定的可撤销行为种类又过少,债务人在破产前实施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调整,不能真正贯彻破产法平等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因此立法上有必要参考德国立法例,抽象出可撤销行为的一特征,将其概括为可撤销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从而弥补列举式的立法模式不能穷尽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类型的不足,并赋予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以期更有效地规范破产利害关系人的行为。而在目前的破产案件审判实践中,法官则需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认识,从而对目前破产法中未规定的、债务人明显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有正确的定性。
破产撤销权的一般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对于行为的“有害性”,有的国家采用一般性标准,即行为的发生致使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导致债权人的受偿因此受阻或难度增加。该标准主要是从行为的发生是否使债务人责任财产的经济价值有所减退的角度考虑的。其适用对象是债务人与第三人,该第三人也可能是债务人的某一债权人。有的国家则采用债权人地位标准。即某一行为使个别债权人获得比行为发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如没有该行为,该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后实现权利的程度可能会低。该种标准是基于债权人地位平等的破产法的基本理念而建立的,其适用对象只能是债务人与其已有的债权人发生的交易行为。以上两种标准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具有不同的功能,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应兼采。
(二)有害行为必须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
破产程序开始后,债务人的财产归破产管理人占有、管理,债务人失去了占有、处分权,其处分行为属无权处分,不发生物权效力,因此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的损害行为一般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但如不对有害行为的存续期间加以限制,则会破坏交易安全,因此各国立法规定了一定的期间,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一定期间内所为的行为,破产管理人才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这个期间即为临界期间。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
福泉市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职工分流安置有关问题的处置意见
福泉市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后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企业在实施关闭破产或改制重组时,需依法清理在册职工,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分流安置。职工在新企业安置或再就业时需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新企业应积极兴办其他创业、就业组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为符合条件
中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新破产法在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法院审判工作紧密相关。破产案件类型多样化,包括企业法人破产案件和其他组织破产清算。法院配备了专业破产合议庭和破产审判业务庭以保障破产案件审判质量。虽然我国破产案件数量相对较低,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