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和克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所面临的消极因素,促进公民参与,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法律措施:
首先,在无法短期内有效弥合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的“数字化鸿沟”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保留一些方便于欠发达地区公民和其他弱势公民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传统政务形式和渠道。这样做可以公平地保障每个合法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防止那些没有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的公民被排斥或“挤出”。此外,进一步加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媒方面的建设投入,保证弱势公民的政策政务知情权,有利于弥补巨大的“数字化鸿沟”。
其次,政府应从观念和行动上确立公民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促进公民参与的思想保障。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认识到,政治权利从政治国家返还公民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公共权威的萎缩或消失,而是意味着这种公共权威应该建立在政府与公民相互协商合作的基础之上。只有立足于这种思想观念,电子政务的巨大潜在效率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并得到民主的控制。在行动方面,则要求政府及时、积极、公平地对公民的评价性意见做出回应,而不是把公民视为纯粹的消费者或公共资源的竞价者。只有当公民意识到政府的电子政务确实尊重了他们的意见且积极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公共服务,公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
第三,为了保障公民参与,应完善电子政务中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尽管高水平的公民政治参与最终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制度性保障是最重要的。这些保障包括:保障公民的政策知情权利、参与权力和监督权力;保障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等。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的内容、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民能够依据法定程序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最后,为了支持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开辟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的新途径和新渠道。现实的技术力量是促进公民参与的必要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认识到,为了缓解“数字化鸿沟”问题,促进公民参与,需要保留传统政务形式和渠道,确立公民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落实电子政务中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并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的目标。
领导重视是前提:确立领导在电子政务工作动态监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一把手”的重视,电子政务很难取得实效,所以说“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坚持选贤任能,公开选拔,不断推进电子政务队伍专业化进程,精心筹划电子政务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电子政务队伍的
第四十条 国家机关委托他人建设、维护电子政务系统,存储、加工政务数据,应当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并应当监督受托方履行相应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受托方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不得擅自留存、使用、泄露或者向他人提供政务数据。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现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有关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存等服务,达成如下协议: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高效便民原则的行为包括办事效率慢、不履行告知的义务、可以现场更正的不给予更正等。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