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信用度欠缺,用户对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信心不足
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的特点,网上交易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易考察和验证,对社会信用有较高要求。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发展程度低,经济活动缺乏可靠的信誉基础,社会诚信观念有待加强。另外,企业和个人客户资信资料零散不全,海关、税务等部门与银行信息不能共享,银行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能完全了解,也制约了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发展。
(二)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迅速,但市场秩序仍不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在世界范围内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银行纷纷发展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大大小小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电子支付服务。电子支付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以往相比,用户可选择的支付手段和方式丰富了许多。然而,电子支付的巨大市场前景与目前整体产业环境形成较大落差,造成了这一产业方向不明的现状。
(三)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信息恶意被盗行为
时有发生网络侵权行为主要有:
(1)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侵权行为。
(2)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ContentProvider)的侵权行为。ICP是通过建立网站向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如果ICP发现明显的公开宣扬他人隐私的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扩散,ICP构成侵害用户隐私权。
(3)由于电子现金可以实现跨国交易,税收和洗钱将成为潜在的问题。网络信息恶意被盗,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
电子支付的业务类型。网上支付提供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等功能,电话支付是线下电子支付形式之一,消费者通过电话终端设备完成付款。移动支付通过移动设备无线完成支付行为。销售点终端交易和自动柜员机交易是电子支付的其他形式。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电子支付如特定
电子支付中的法律风险,包括电子扒手、网上诈骗、黑客攻击、电脑病毒破坏和信息污染等。为应对这些风险,电子支付机构应采取加强安全措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客户教育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以确保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子支付领域的安全问题及风险评估。文章指出,尽管电子支付存在安全风险,但技术的发展和共享基本上可以保障系统安全。系统风险是支付中的主要风险来源,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为了提高支付效率并保证结算体系安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此外,建立
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分类。其中,网络银行直接支付模仿了传统交易模式,在B2B交易中常见;第三方辅助支付注重交易便捷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保障交易安全,包括互联网和离线支付;电子信用卡网络支付是另一种支付模式,覆盖范围广泛但对网络安全环境要求较高。